安徽基础知识

首页 > 备考资料 > 基础知识

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综合辅导资料:重庆市市情

华图教育 | 2009-08-10 10:15

收藏

    一、历史概况

    重庆市简称“渝”,位于我国西部中纬度地带,介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连贵州省,西接四川省,北与陕西省接壤,是我国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东联西引的结合部。重庆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库区重庆段包括巫山、奉节等18个区县(市),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5.82%。三峡水库建成后,形成蓄水393亿立方米的世界上最大河谷水库,万吨级船队可直航重庆,实行江海联运。

    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有汉、回、苗、土家等十几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7%。 1997年3月14日重庆市被正式批准设立直辖市,现辖渝中、渝北、沙平坝、北碚、南岸、万盛、万州、涪陵等13个市辖区,江津、合川、永川、南川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自治县。

    二、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一)地貌

    重庆地区地形地貌结构较为复杂。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划分,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坝)五大类。中山分布于重庆市的北部和东南部,构成四川盆地边缘山地,面积425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2%,天池山主峰兰英寨,海拔2793.8米,是重庆市最高峰;低山面积为198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4.1%;丘陵面积为1495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8.2%,主要分布于长江左岸的西部地区;台地面积2943.3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平坝面积1970.7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4%。

    (二)水文

    重庆境内河流密布,总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4条。除北部的任河汇入汉水,东南部的酉水注入沅江、濑溪河和大清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汇入境内长江。左岸河流多而长,呈格子状系;右岸一般短而少,呈树状水系。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和乌江。

    (三)气候

    重庆气候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征是:

    (1)夏热冬暖,无霜期长。重庆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在长江谷地为18.4℃(沙坪坝)、云阳18.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4.4℃,极端最高气温达44.1℃(丰都),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大于4℃,无霜期340~350天,大于0℃活动积温6010℃~6900℃,是同纬度无霜期最长地区。

    (2)降水量充沛,时空分配不均。重庆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夏季占年降水量40%~50%,冬季只占4%~5%;多暴雨,又受青藏高压和副热高压的影响,7、8月份常出现30~50天的干旱。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一般多雨年为少雨年降水量的2.5~3倍;降水量由东向西北逐渐减少,黔江年降水为1445.3毫米,而西部的潼南仅987.5毫米。

    (3)秋多阴雨,冬多云雾,日照时数少。重庆秋季阴雨平均机率1.1~2.3次,常年≥0.1毫米雨日平均13.7~15.8天,降水量268~42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4%~31%;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沙坪坝)。最多年份达148天,故有“雾都”之称。

    (4)气候垂直分异明显。重庆地区相对高差达2720.7米,形成明显立体气候带谱。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其递减率一般为0.57℃/100米,年活动积温递减率为207℃。但因受地形影响,重庆地区一般存在着500~600米、800米左右二个逆温层。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多雨带各地不一,酉阳八面山位于1200米处,年降水量多达1852.1毫米,南川金佛山则在1600米处,年降水量为1654.4毫米。

    (四)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

    光能资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源泉和形成产量的必要条件,以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数为指标。重庆因多云雾,是全国光能最低值地区之一。日照时数多年均为1112.8~1655.8小时,年百分率仅25%~30%。比同纬度的上海、汉口、拉萨少得多。日照时数年内分配不均,夏季最多,占全年的42%~46%,冬季仅占11%左右;日照时数又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丘陵地区(海拔<500米)年日照时数为1112.6~1655.8小时,海拔500至1000米的低山地区1112.6~1214小时,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区为970~1135小时。重庆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70.52千卡/平方厘米至92.75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总量年内比,夏季占42%,冬季占11%左右。热量资源以气温值表示。重庆年平均气温14.9℃~18.9℃,最热月平均气温25.5℃~29.4℃,极端最高气温丰都高达44.1℃,≥35℃的平均日数36.4~41.2天;最冷月平均气温2.8℃~7.2℃,极端最低温奉节达-9.2℃,比南京高4.8℃,比汉口高8.1℃,是我国中纬度地带热量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

    2.水资源

    重庆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由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组成。

    重庆当地地表径流总量为511.4亿立方米,其地域分配与当地降水量成正相关。东南边缘山区,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开县),而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的永川仅360毫米,相差达1倍多。当地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5~4.2倍。重庆地区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36条,通过长江于巫山县碚口出口。据推算,入境地表径流总量为4005亿立方米,出口为4292亿立方米。

    重庆地区地下水年储量为131.7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44.9亿立方米。全市碳酸盐岩类出露面积290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5.3%,喀斯特水占地下水总量的78%,主要分布于大巴山、武陵山地;基岩裂隙水仅占6%,分布于西部红层丘陵区。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境内温泉26处(不含原涪陵及黔江地区),水温属低温热水(20℃~40℃)有19处;中温热水(40℃~60℃)有南泉等6处;高温热水(大于60℃)1处。水质类型70%属硫酸盐型热,并含有氧、溴、碘、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同时经勘探钻孔证明,重庆地区地下热水储量极为丰富。地下热水不仅具有旅游、疗养等功能,而且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能源资源。

    3.土地资源

    重庆土地总面积82339.3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为6163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4.85%,耕地面积2556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05%;林地30078平方公里,占36.53%;园地1626平方公里,1.98%;牧草地占2059平方公里,占2.5%;水面2307平方公里,占2.79%。1996年人均土地仅为0.273公顷,为全国人均的1/3;人均耕地0.084公顷,比全国人均少0.02公顷;人均林地0.1公顷,比全国人均少0.087公顷,人均草地0.007公顷,仅有全国人均草地的1/33。

    4.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重庆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由栲树属、青罔属、栎属、木兰属等树种构成。重庆地区自第四纪以来,未受冰川“入侵”,成为植物的“避难所”,有维管束植被1154种。孑遗植物和珍稀植物极为丰富,属国家1~3级保护植物多达50多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水杉、珙桐、秃杉、桫椤等。水杉(万州盐井溪)、银杉(南川金佛山)均为我国最早发现地区,曾轰动了世界。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红豆杉等;三级保护植物有黄杉、穗花杉、白桂木等。

    动物资源

    重庆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69种、鸟类191种、爬行类27种、两栖类28种、鱼类146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珍稀动物有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金丝猴、黑叶猴、云豹、白鹤、中华鲟、长江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獭、大鲵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有青羊、小灵猫、白腹锦鸡等。上述珍稀生物种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构成“生物基因库”,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宝贵场所。

    5.矿产资源

    重庆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6年底,全市已发现矿产75种,已探明储量39种,是全国特大城市中矿产资源最丰富地区。

    (1)能源矿产有煤、天然气、地下热水等,其中煤的保有储量20多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重要基地;天然气储量达3200亿立方米,名列全国前列。

    (2)金属矿产:锶矿储量185万吨,居全国第一,锰矿探明储量为我国第二,钒、钼、钡探明储量为全国第三,此外还有铝土矿、汞矿、锌铅矿等。

    (3)非金属矿产:岩盐为我国最大矿区之一,储量达3000亿吨,重晶石、萤石等也较为丰富;冶炼辅助材料有耐火粘土、溶剂石灰石、硅石、铸型砂等;建筑材料有石膏、大理石、水泥石灰石等。

    6.旅游资源

    重庆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重庆自然旅游资源特征有:

    (1)多样性。山地型有巫山12峰、缙云山9峰、四面山丹霞地貌等;喀斯特型溶洞有夏冰洞、芙蓉洞、双溪洞等;万盛石林;小寨天坑地缝等。峡谷型有长江三峡、嘉陵江小巫峡、大宁河小三峡、乌江峡谷等。水体类有南、北温泉、统景温泉等;湖泊有长寿湖、小南海等。生物类有金佛山、四面山、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仙女山、红池坝山地草地等,集“山、洞、峡、泉、林、草”于一身,具有观光、避暑、消夏、疗养保健、探险科考等功能。

    (2)独特性。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境内自然旅游资源共有1331处(含人文景观),其中有世界上最大奉节小寨天坑(漏斗)地缝(盲谷),以及巫溪夏冰洞、长江三峡、大宁河峡谷和乌江峡谷群,实属国内罕见。

    (3)集中性。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乌江、大宁河为纵轴,依托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为中心,构成“三点三线”地域组合格局。三峡工程完工后,不但形成长达600公里“高峡出平湖”的天下奇观,还将新增景点70多处,使整个三峡库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公园和世界级风光景区。重庆市还有众多的人文旅游景观,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遗迹白帝城、张飞庙;以民俗为背景的丰都鬼城、大足石刻;以及革命历史遗迹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

    三、人口

    (一)人口统计

    全市的总人口为3090.45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全市出生人口为29.98万人,死亡人口为21.01万人,出生率为9.70‰,死亡率为6.80‰,自然增长率为2.90‰。

    (二)民族构成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892.15万人,占93.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8.30万人,占6.4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53.93万人,增长了5.6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49.92万人,增长了33.49%。

    (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86.58万人,占2.80%;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265.67万人,占8.60%;接受初中教育的909.02万人,占29.41%;接受小学教育的1340.85万人,占43.39%(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070人上升为280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230人上升为859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2860人上升为2941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5000人下降为43386人。

    全市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14.78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7.89%下降为8.9%,下降了8.99个百分点。

    四、经济

    (一)国内生产总值

    重庆2007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二)工业

    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七个”突破并呈现出“八个”特点。

    “七个”突破:

    一是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

    二是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突破5000亿元;

    三是新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

    四是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突破200亿元;

    五是工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突破1000个;

    六是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突破10万元/年;

    七是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

    “八个”特点:

    一是工业发展质量更优。全市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343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220亿元,同比增长42%。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0.5万元/年,同比增长28%。

    二是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工业投资达到1058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3%。最可喜的是,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占比超过70%,企业自筹资金也超过了60%。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341亿元,同比增长4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名列全国前列。企业科技经费支出达9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8%,占全社会科技经费总支出的80%以上。有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9家,五年增加了50%。

    四是引进项目成效显著。近几年,加大了对国内外项目的引进,重点针对技术、品牌、市场等“要素”,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1172个,实际利用外资19.23亿美元,占全市的55%。3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渝直接投资建企业70户。格力、美的、海尔、长虹等一批国内知名商家纷纷进驻重庆,特别是二汽和上汽等国内汽车工业龙头齐聚重庆共谋发展。

    五是经济运行保障有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发购电453亿千瓦时,增长15.2%;原煤产量达到4100万吨,增长7.4%;天然气消费量达到45亿立方米,增长12.2%。煤、电、油、气以及运输等要素资源保障能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六是园区经济发展迅速。特色工业园区经济产值达到1668亿元,同比增长98.6%,占全市工业比重31.2%,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5%。实现工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03.8%。

    七是节能减排成效突出。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3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1500万吨,固废物利用率达75%。万元GDP能耗降幅稳居全国前列,节能降耗水平和下降幅度继续保持西部领先水平。

    八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同比增长33%,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发展水平5.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的50.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产值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增加了15户,新增就业人员8万多人。

    (三)农业

    2007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表现出“三个大幅增长,六个明显加快”的特点。

    “三个大幅增长”分别为:

    一是全年粮食总产量1152万吨,增产240万吨,同比增长26%,粮食产量实现大幅增长;

    二是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653元,净增779元,同比增长27%,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三是预计农村经济总量将达到1428.63亿元,同比增长18.9%,农业增加值469亿元,增长9.5%,农村经济实现大幅增长。

    “六个明显加快”分别为:

    一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全市打捆市级以上财政资金3.8亿元用来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经过努力优质商品基地累计达13.15万亩,其中柑橘达183万亩,笋竹235万亩,中药材80万亩;出栏生猪1980万头;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218家。

    二是劳务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培训农民23.5万人,新增转移劳动力40万人,累计达748万人;全市劳务总收入365亿元、增长28.9%,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5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2.4%、对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达54%。

    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共流转农村土地302万亩,土地规模经营度达15.1%,同比增长39%。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全市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70亿元,解决了15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修农村村级公路17047公里,整治水土流失面积668万亩,完成造林面积145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11.7万亩。

    五是以“百千工程”为龙头的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新建农村人行便道超过12520公里,新建改造房屋近13.4万间,累计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62个;全市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六是扶贫开发工作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启动实施了1000个贫困村建设项目,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100户,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8万人。

    (四)外贸情况

    2007年,重庆进出口总值连过60亿、70亿两个整数级台阶,达到74.4亿美元;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

    2007年,重庆摩托车出口:出口311.8万辆,金额10.6亿美元,分别比前年增长19.5%和20.9%。

    作为重庆市重点培育的第二、第三出口支柱,通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数据显示,2007年重庆汽车整车出口额为3.14亿美元,比前年增长37%;通机出口额为4.57亿美元,比前年增长了47%。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产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对重庆出口的推动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据了解,2007年重庆市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达10.65亿美元,比前年增长了42%,其中,海扶、山外山等医疗器械企业的出口增长势头尤为明显。

    (五)财政收入

    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8亿元,增收259亿元,增收额超过2003年的全年地方财政收入。

    重庆市地方财政收入从上届政府期末的158亿元增长到788亿元,5年增长4倍。2003~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累计约2222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加1658亿元,年均增长37.9%。

    (六)商业与人们生活

    2007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15元,同比增长18.5%,增幅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七位,比前年上升九位,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6个百分点。从消费支出来看,重庆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的比重为12.1%,比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为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3元,比2002年增加1411.7元,增长67.3%,年均增长10.8%。由于收入增加,重庆农民可用于积累的资金逐年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庆市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市有71万余农村困难群众吃上了低保,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89亿元,该市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医疗救助中,建立实施“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相结合,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相衔接,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动相联动”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全市共救助困难群众150万余人次,支出救助资金1.32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5倍和4.2倍。同时,民政部门还新修了793个村级“五保家园”,新增床位7900余张,改建和扩建了15个乡镇敬老院。大力推行了“自愿救助与主动劝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万余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城镇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新增近5000张,一半主城区的社区组织开展了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启动“蓝天计划”、“明天计划”,全年完成了福利机构及贫困家庭孤残儿童康复手术246例,并资助了国办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安置了大龄孤残儿童。此外,各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2万余人,有力地帮助了残疾人就业脱困。

    同时,全市福利彩票销售额达到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4亿元。福彩中心利用公益金开展了援建福彩希望学校、抗洪赈灾、资助千名特困大学新生等一系列慈善活动。该市还建立了305个稻草援助中心,基层慈善组织得到了完善。全年各级各类组织共接受捐赠款物2.83亿元,其中社会慈善组织接收额占65%。

    (七)支柱产业

    重庆拥有产业门类较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食品、建筑、旅游等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形成发展中。面对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重庆将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重庆市场网络完备,周边辐射人口近3亿。

    (八)财政金融

    2006年,重庆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金融市场交易活跃,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整体货币信贷环境宽松,金融对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经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截止9月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347.5亿元,同比增长11.8%,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2.11亿元,同比增长20.1%,高于GDP增速8.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9%。

    2006年重庆有上市公司29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的2.1%,在西部十二省市中排名第二。其中A股上市公司27家,B股上市公司2家,A、B股上市公司1家。

    保险业发展良好。全市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9.70亿元,同比增长28.6%,主要来自财产险和寿险,二者实现的保费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5.1%和64.6%;各项赔款和给付累计14.45亿元,同比增长10.1%。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维护重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通讯

    2007年邮电业务总量突破350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邮电全行业业务总量达365.79亿元(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较上年增加89.62亿元,增幅达32.5%,比全国26.4%的增幅高出6.1个百分点。其中,全市本地交换机容量为1160.1万门,较上年增加34.1万门,增幅为3%,移动用户交换机容量由2006年的1238万门增加到2007年的1844.35万门,增幅达48.9%,短信息中心容量由2006年的1836万条增加到2007年的3456万条,增幅高达88.2%。长途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2007年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为229086路端,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为9316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85770路端和2106公里,增幅分别为59.8%和29.2%。

    六、交通

    2007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049.8亿吨公里,比去年增长27.8%。其中,公路完成货运量 42011万吨,货物周转量205.41亿吨公里,与上年分别增长 15.9%和 18.98%;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2050.9万吨,货物周转量14398百万吨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2.5%和25%;完成货运量3.96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5457.88万吨公里,比2006年增长46.67%和45.16%。

    2007年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72亿人,比去年增长26.1%,完成旅客周转量393.89亿人公里,比去年增长30.6%。其中,公路完成旅客运输量7.33亿人(不含城市公交运量),旅客周转量262.98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6.0%和23.7%;水路完成客运量1366.06万人,较上年下降3.87%,旅客周转量12.63亿人公里,较上年上升9.5%;民航运输完成客运量334.06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44.4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19%和36.47%。

    (一)铁路

    全市铁路完成旅客运输量2170.8万人,旅客周转量7382百万人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56.4%和64.3%,与公路一起成为拉动全市旅客运输增长的主要力量。铁路旅客运输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

    一是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增大了旅游消费的需求,使客运总量有所增加。

    二是渝怀线和遂渝线铁路的建成通车,为沿线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条件。

    三是汽车客运因油价上涨导致运营成本上升,票价无下调空间,从而使其在同线客运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弱化。

    四是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大大缩短列车的运行时间,有效地提高了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提升了铁路的竞争力和对旅客的吸引力。

    铁路货运趋于平稳,运距大幅提高。2007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2050.9万吨,货物周转量14398百万吨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2.5%和25%。其主要原因:

    一是良好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为铁路运输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货源。

    二是进行生产能力布局调整,发挥重庆运输枢纽的作用。

    三是货物发送量管内减少,直通增加,平均货物运输距离大幅提高。

    (二)公路

    旅客运输量快速增长,运输部门应对居民出行高峰的能力增强。全市公路完成旅客运输量7.33亿人(不含城市公交运量),旅客周转量262.98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6.0%和23.7%。旅客运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的主要原因:一是得益于渝遂、垫忠、界水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了“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及“八小时重庆”和“一小时经济圈”交通网络,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截止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10.4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9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34.8%。

    二是加强载客汽车运力结构调整,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客运市场经营业户。经过对市场的进一步整顿和清理,全市道路客运结构的合理化得到全面改善,经营户拥有车辆档次得到提升,竞争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是加大客运站场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设施。2007年全市客运站设施和等级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客运站数量达到303个,比2006年增加了18个,客运站的站容站貌得到较大改观,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旅客出行日益便捷舒适。

    四是增加客运班线。2007年全市客运线路4187条,平均日发52333班次,比2006年增加线路157条,平均日发班次增加3390班次,特别增加了大部分农村运输线路,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了方便。

    货运量呈平稳增长趋势。全市公路完成货运量42011万吨,货物周转量205.41亿吨公里,与上年分别增长15.9%和18.98%。货运量呈平稳增长趋势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道路货物运输占综合运输体系比重较大,达84.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存在自然增长的态势。

    二是货运市场的自由竞争,使部分竞争实力较差的个体户和中小货运企业退出货运市场,将市场份额留给更有竞争能力的大型货运物流公司,货运市场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运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单车的运力得到增强。

    (三)水路

    水路客运竞争乏力,基本维持去年水平。重庆市水路完成客运量1366.06万人,较上年下降3.87%,旅客周转量12.63亿人公里,较上年上升9.5%,呈现上述情况的原因:

    一是随着各条高速公路的相继通车,运行时间的缩短,许多旅客选择公路运输,导致水路客运量减少;

    二是有的区县内的水域都是渠化河流,航道受自然条件制约,客运大多在二至五公里左右的区域运行,乘客大部分是附近农民经济条件较差,宁愿走几公里路,也舍不得花钱乘船,所以水路客运量难以上升。

    三是2007年5~9月份小江实行全面禁航,小江两岸的人们只有选择乘坐汽车出行,也使得客运量有所下降。

    货运量大幅增长,水路运输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市水路货运量5904.37万吨,货运周转量699.8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9.8%和31.3%。水路货物运输保持较高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在全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力推进,保证了货源的充足稳定,为水路货运量保持较高增长提供了基础。

    二是今年很多地区成立新公司从事水上货物运输,随着新型船舶、大吨位船舶的相继投入运营,运力增长较快。

    三是水路货物运输成本低于公路和铁路,并且水路能大批量的运送货物,体现出成本低、费用少的优势。

    四是三峡库区的逐渐形成,长江黄金航道的优势日益体现,并辐射到相关的支小河流,各水运企业把握市场脉搏,准确定位,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实现了货运周转期加快,运输成本降低,企业盈利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实现今年货运量和周转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四)航空

    2007年民航运输完成客运量334.06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44.4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19%和36.47%;完成货运量3.96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5457.88万吨公里,比2006年增长46.67%和45.16%;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1049.23万人,货物吞吐量14.42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29.2%和19.3%。

    实现以上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运力的增加促进了客货运量的增长。2007年新增加了两家基地航空公司(重庆航空公司和西部航空公司),使驻场飞机由05年的14架增加到06年的23架,再到07年的38架。

    二是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为航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客源。2007年,重庆充分利用“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和“重庆山水都市旅游节”,大力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落实跨越式发展战略,初步确立重庆机场高原中转枢纽机场的地位。完善了“西部游、重庆飞”、“西部穿梭、重庆中转”品牌平台,培育了高原黄金航空通道,使重庆机场的中转量快速提升,辐射区域大大拓宽。

    七、行政区划与所辖市概况

    重庆市行政区划统计(2007年)

行政区 面积(k㎡) 人口(万人) 代码 街道(个) 镇(个) 乡(个)
渝中区 22 60 500103 12    
大渡口区 103 21 500104 5 3  
江北区 221 49 500105 9 3  
坪坝区 383 73 500106 13 12  
九龙坡区 432 76 500107      
南岸区 274 53 500108 7 7  
北碚区 755 65 500109 5 12  
万盛区 566 27 500110 2 8  
双桥区 43 5 500111 1 2  
渝北区 1452 85 500112 12 12  
巴南区 1825 86 500113 2 19  
万州区 3457 170 500101 11 28 13(1)
涪陵区 2946 112 500102 5 18 22
黔江区 2397 50 500114 3 15 12
长寿区 1415 87 500115 2 16  
江津区 3200 145 500116 3 23  
合川区 2356 150 500117 3 27  
永川区 1576 107 500118 3 19  
南川区 2602 64 500119 3 14 17
綦江县 2182 95 500222   19  
潼南县 1585 90 500223 2 17 3
铜梁县 1342 80 500224 3 22 3
大足县 1390 92 500225 2 20 2
荣昌县 1079 81 500226 3 18  
璧山县 912 61 500227 2 10 1
梁平县 1890 88 500228   25 8
城口县 3286 23 500229   7 17
丰都县 2896 79 500230   19 12
垫江县 1518 90 500231   14 11
武隆县 2872 40 500232   11 15
忠 县 2184 96 500233   22 6
开 县 3959 153 500234 4 21 13
云阳县 3634 129 500235 2 22 20(1)
奉节县 4087 100 500236   16 14(3)
巫山县 2958 59 500237   11 15(2)
巫溪县 4030 52 500238   10 20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3013 51 500240   12 20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450 61 500241   14 18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5173 75 500242   14 25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3903 62 500243   11 28
合计 约8.2万 3144 500000      

    说明

    1.面积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

    2.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2004年末户籍人口。

    3.行政区划合计数据:“乡”一栏统计包含民族乡,括号()里为民族乡统计数。

    4.本表更新于2007年12月29日。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