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春秋(历史学)
(一)王室衰微与五霸迭兴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于东都雒邑,此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依靠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的支持。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大国,占据今山东的北半部。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史称“齐桓公始霸”。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晋是周成王之弟虞的封国。晋文公重耳继位后,对政治、经济进行了一些改革,国势更强大。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秦国原是活动在陕西西部的一个小国。秦穆公(前659—一前621年)时,任用百里奚为大夫,整顿内政,奖励生产,国家逐渐富强,疆土向东扩展,与晋国相接。秦、晋屡有战争,互有胜负。但秦国为晋所阻,不得向东发展,就向西戎地区发展,此后称霸西戎,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归)一带。楚庄王(前613—一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整伤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螂(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史称“邺之战”。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二)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
封建地主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和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各种途径转化而来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至春秋后期,终于出现了土地的买卖关系。私田增多造成“私肥于公”的现象最终引起各个诸侯国赋税制度的改革。“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破坏。但在手工业方面的表现不很严重,官府手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民间独立的手工业者很少。
(三)政在家门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在政治上也引起很大变动。主要是许多诸侯长期陷于争战之中,经济困难,政治权力日弱;而且不少卿大夫却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了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这些卿大夫在经济上损公肥私,在政治上干预君位继承,废嫡立庶,甚至将国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最后篡夺君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