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新闻传播学)

安徽华图 | 2020-01-08 09:02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新闻传播学)

  1.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一—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效果,两种给人一种公平的效果。(霍夫兰)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一—给人一种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给人一种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一—给人一种观点鲜明,但同时也给人一种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而另一种给人一种理解的困难性。(霍夫兰、曼德尔)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前者指摆事实讲道理,后者指营造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感染对方。“诉诸感情”的说服效果略好于“诉诸理性”,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性的支配程度有差异。无论哪种方法,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的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H.H.哈特曼)

  5)警钟效果一—不同程度的恐惧诉求效果不同。所唤起的心理紧张效果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效果与之相反。“敲警钟”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贾尼斯)

  2.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一—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基本特征:

  a)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b)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c)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

  d)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测定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卡兹)

  2)群体归属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视角:1、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2、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点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范”。

  3)受传者的个性

  “可说服性”——“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

  ①饱户宏日本传播学者

  可说服性包含三个方面: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一般可说服性。

  ②贾尼斯

  “自信心假说”—一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高低之间促在密切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反之亦然

  ③个人信息行为的特性一一个人寻求、接触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行为。(求知欲、性格和习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