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西周、春秋、战国文化(历史学)
(一)五经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O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
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
《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一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我国当时观察到的日蚀三十次,地震七次,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三传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毅梁传》。《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毅梁传》也叫做《春秋毅梁传》或《毅梁春秋》,旧题战国时毅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三)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四)文学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传统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楚辞》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除了诗歌以外,散文也相当发展,《左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许多篇章说理透彻,语汇丰富,都是优秀的散文集。
(五)科学技术
西周时期,天文学有相当进步。《诗经》中有火、箕、斗、牛、室、、毕等星宿名称。到战国时期,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名称和方位明确。战国时期,已有许多专门观测星宿运行的占星家。
西周的历法,亦有进一步的发展。至春秋时,已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个节气,并能准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
西周时期,医学尚与巫术结合在一起,唯心主义成分很大。到春秋时期,医学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摆脱了巫术而独立。
(六)三星堆文化
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通过鄂西地区、三峡地区这样的传播路线进入了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当地相当发达的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