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政治学)

安徽华图 | 2020-01-08 21:21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政治学)

  一、革命转入低潮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1.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总方针的作用和影响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经过、影响

  192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毛泽东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发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主要经验:(1)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组织领导健全;(2)适时改变计划,决心果断:(3)起义军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4)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攻占大城市的时机尚未成熟。

  4.“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整编部队,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两个营十个连,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党组织建立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制度,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全军由毛泽东领导前委,从而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第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意义:三湾改编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率领部队转入农村,在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2.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

  古田会议,是红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因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为“古田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该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古田会议因此称为是党领导下的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三、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

  1.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形成及其危害

  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政治上,它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超越民主革命一举夺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否认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把所有中间势力都当成“最危险的敌人”;推行“城市中心论”,组织城市武装暴动,命令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企图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而形成全国的胜利。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又转为拼命主义和逃跑主义,反对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对不同意其错误路线的人,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它在全党统治了四年之久,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极大损失。

  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危害主要为:1.丧失了联合反蒋抗日的中间阶级的有利时机和形势,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又一次陷入困境。2.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3.致使革命力量损失惨重。使红军根据地损失了90%,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四、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是指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2.遵义会议的地位作用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3.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意义、历史启示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的历史启示有:坚持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共同的革命理想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采取正确的党内斗争方法,是我们党和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红军在长征中表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深刻反映了党和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作风。

  五、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议分析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3.“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

  “逼蒋抗日”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采取的一项策略方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对日推行退让妥协、对内屠杀的反动政策,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反蒋抗日”的策略口号,即组织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军事集团在内的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后来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就是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方针的胜利。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影响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