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内科护理学考点10(护理学)
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其冲动产生的频率是60~100次/分,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PR间期0.12~0.20秒。
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大多在100~150次/分。
(1)心电图特征:PP间隔<0.6秒。
(2)治疗原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2.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缓。
(1)心电图特征:PP间隔>1秒。
(2)治疗原则:如因心率过缓而出现症状者则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不宜长期使用。症状不能缓解者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3.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频率在60~100次/分,快慢不规则,称为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PP或RR间隔长短不一,相差>0.12秒。
(二)期前收缩
频发性期前收缩大于5个/分,称为频发性期前收缩。如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称为成对期前收缩。
1.房性期前收缩
(1)心电图特征: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秒。
(2)治疗原则:房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当有明显症状或触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用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
2.室性期前收缩
(1)心电图特征: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0.12秒。
(2)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病因,消除诱因。2)偶发性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3)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
(三)颤动
1.心房颤动
(1)病因:常发生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3)临床表现: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致,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表现为快慢不均,强弱不等,发生脉搏短绌现象称为短细脉。
(4)治疗原则:急性期应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可用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维拉帕米等药物终止房颤。
2.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
(1)病因: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
(2)临床表现:查体示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到。
(3)心电图特征: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
(4)治疗原则:立即作非同步直流电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