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教育学)
六、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迁移。
2、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该理论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该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共同要素说只看到学习情境的作用,忽视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忽视了学习之间的干扰问题。
(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经验类的理论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
苛勒所作的“小鸡觅食”的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理论的经典实验。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格式塔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他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3.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①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
③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