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科目汉语言文学)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掌握程度。在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上,应试者应能充分领悟作家作品的精神品格和艺术魅力,并结合作家作品研究的新趋向、新成果,用当代审美眼光评析作家作品。
要求应试者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掌握各时期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正确把握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同时认识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本篇内容包括“五四”及 20 年代文学、30 年代文学、40 年代文学、50~60 年代文学、80~90 年代文学、港台文学、军事文学等。
第一章 “五四”及 20 年代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新文学社团与流派;20 年代文学论争。
二、20 年代小说
鲁迅的创作道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郁达夫的小说。
三、20 年代新诗
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
四、20 年代戏剧和散文
20 年代戏剧创作;田汉的创作及其在现代戏剧史上的贡献;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野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 30 年代文学
一、30 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30 年代文学论争。
二、30 年代小说
茅盾的创作道路;《子夜》的主题、人物和结构艺术;老舍的创作道路;《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巴金的创作道路;《激流三部曲》深刻的反封建意义;沈从文的创作道路;《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丁玲、张天翼的小说;新感觉派小说。
三、30 年代诗歌、戏剧和散文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雷雨》《日出》;曹禺的戏剧艺术成就;鲁迅和 30 年代杂文;30 年代小品散文。
第三章 40 年代文学
一、40 年代文学思潮
40 年代文学论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二、40 年代小说、诗歌和戏剧
钱钟书与《围城》;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艾青诗歌的艺术成就;九叶诗派;郭沫若的历史剧;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东北作家群。
三、解放区文学创作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赵树理、孙犁等的小说;歌剧《白毛女》;长篇叙事诗的成就。
第四章 50~60 年代文学
一、50~60 年代文学思潮
50~60 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二、50~60 年代小说
柳青、梁斌、杨沫等的长篇小说;李准、茹志鹃等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百花文学”。
三、50~60 年代诗歌、戏剧和散文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关汉卿》的两重主题及艺术构思;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80~90 年代文学
一、80 年代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的文艺复苏;80 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80 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二、80 年代小说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茹志鹃、宗璞、莫言等对西方现代小说形式的借鉴;韩少功、阿城等的寻根小说;刘索拉等的现代派小说;马原、余华等的先锋小说;池莉、方方、刘震云等的新写实小说;王朔的小说。
三、80 年代诗歌和戏剧
80 年代新诗概况;朦胧诗;沙叶新的戏剧;巴金的《随想录》。
四、90 年代文学思潮
90 年代文学转型;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五、90 年代小说
陈忠实等的新历史小说;王安忆等的女性小说;张承志等的文化道德小说。
六、90 年代诗歌和散文
90 年代诗歌;90 年代散文。
第六章 港台文学
一、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概况;金庸的武侠小说;刘以鬯的《酒徒》;董桥的散文。
二、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概况;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白先勇的小说;陈映真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
第七章 军事文学
一、建国后十七年的军事文学
“十七年”军事文学概况;《保卫延安》等军事小说;李瑛、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军事诗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军事非虚构创作;《万水千山》等军事戏剧。
二、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新时期军事文学概况;李存葆、莫言、阎连科等的军事小说;钱刚、刘亚洲等的军事非虚构创作。
三、新世纪以来的军事文学
新世纪以来军事文学概况;朱秀海、徐贵祥、裘山山、兰晓龙、石钟山等的军事小说;李亚、王凯、裴指海、曾剑等“新生代”军旅小说;王久辛、辛茹、马萧萧等的军事诗歌;王树增、余戈等的军事非虚构创作;《马蹄声碎》《我在天堂等你》等军事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