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0月16日)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地方保护主义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利用其行政职权对外地商家进入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及资本流出加以限制或歧视的行为。其[a]是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获取地方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1)地方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直接原因,这种地方利益保护主要有:一是地方居民利益,二是地方政府利益。(2)经济体制上的缺陷是地方保护主义得以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虽已实行分税制,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本地企业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下而不得不采用行政垄断手段庇护本地企业不受竞争冲击,这种做法表面上使得企业在行政垄断庇护下得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利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乃至政府官员的政绩都得到保证或维护,实质上却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许多主管部门仍然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愿放权。这种政企同盟形成之后,又完全可能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藐视消费者的利益,置他们的合法权利于不顾。(3)法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导致了市场信号失真,致使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和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导致了政府腐败,破坏了社会法律政治制度。因此,必须加大对地方保护主义的①,②市场经济秩序;从③政府职能入手,加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④《反垄断法》,构筑反限制竞争法律制度。
1.1.
[a]应填入的名词是( )。
A.目的
B.后果
C.实质
D.企图
1.2.
[b]应填入的措辞是( )。
A.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B.滥用权力瞎指挥
C.政企分开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D.违背市场规律
1.3.
本文最后三行①至④处应填入的措辞依次是( )。
A.批判 理顺 改革 公布
B.打击力度 整顿和规范 转变 制定
C.批评教育 改进提高 更换 颁布
D.排斥 调整 改进 运用
1.4.
下列理解不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地方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直接原因
B.法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
C.要清醒地看待地方保护主义的利与弊
D.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
1.5.
根据本文的内容,给一个恰当的标题( )。
A.地方保护主义要不得
B.地方保护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C.地方保护主义危害地方经济的发展
D.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漠孤烟、长城峰燧、丝绸古道、帝王陵寝、潇洒源头、葡萄美酒、古寺梵音、戈壁驼铃、敦煌艺术、雪域风情、峨眉风光、丽江古城、三峡风光……
无不引人入胜。就资源而论,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果处理不好,破坏了文物,也破坏了旅游资源,就会两败俱伤。因此,在旅游业高速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首先,旅游业是经济产业,而旅游本身却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有时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其次,文物单位搞旅游,一定要适度,不可越出自己的容量。丽江去年接待了280万游客。这个数字太惊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说:“当游客的人数超过了一处古迹的承受能力时,就难以使文物保护工作达到作为世界遗产所要求的标准。”试想,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面积那样狭小,又不通风,如果几十人往里挤,那将是个什么局面?对壁画肯定是灾难。故宫在旅游高峰期曾一天接待12万人次。游客摩肩接踵,这哪里是参观博物馆?这种情况如不加以限制,不仅文物受到破坏,对参观者也是一种愚弄。第三,缺乏管理的文物单位,不可贸然开放旅游。如楼兰古城、尼雅遗址,没有全面发掘清理,甚至有文物暴露于地表,在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下,贸然开发旅游,其后果可想而知。第四,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美国洛杉矶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官员去年到泰山参观时“大吃一惊”,因为他在那里发现了“缆车、废弃物和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在外国人感到吃惊的地方,我们都习以为常。在文物景点架缆车、建商店甚至游乐设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总之,实施文物旅游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的宣传,文物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好了文物,也就保护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2.1.
文物单位接待游客要适度,文中举出的不适度的例子是( )。
A.丽江去年接待280万游客,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子挤进了几十人
B.丽江去年接待280万游客,故宫高峰期一天接待了12万人
C.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子挤进了几十人,故宫高峰期一天接待了12万人
D.泰山上居然有缆车,在文物景点居然建立商品和娱乐设施
2.2.
美国洛杉矶文物保护官员游泰山时“大吃一惊”,说明了( )。
A.泰山上真的有车,人们登山览胜便利多了
B.文物旅游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喜人
C.泰山在旅游高峰游人严重超量,使人很扫兴
D.文物景点上乱拆乱建现象相当严重
2.3.
假定下列旅游方式在参观文物景点时都是实际存在的,请根据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推断作者不赞成的一组旅游方式是( )。
①在国家森林公园坐缆车鸟瞰湖光山色
②在八达岭坐缆车游览长城,将长城内外的风光尽收眼底
③游客乘敞篷汽车进入曲阜的孔林参观游览
④坐直升机盘旋于江河源头,观赏那里的奇异风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
根据文意,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要协调进行
B.西部文物古迹丰富,要大力发展文物古迹旅游
C.开展文物古迹旅游时,文物保护要放在首位
D.开展旅游不仅要看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2.5.
以下选项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
A.旅游发展对文物破坏极大
B.文物古迹是旅游业重要资源
C.在发展旅游中注意保护文物
D.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答案与解析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结合上下文,空格前讲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所指的具体行为,空格后是对这种具体行为的抽象概括,因此C项“实质”最符合语境。A、D项表目的关系,B项表因果关系,均不符合语意。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C
解析:
结合上下文,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和“许多主管部门仍然是把企业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愿放权”可知,这里谈论的和政府、企业间的职权有关,明确提到这一点的是C项。A项只涉及政府职权,B项表述宽泛,没有提及企业;D项表述宽泛,没有抓住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辨析和语境搭配。
从第三空入手。语意是要改变政府职能,类似的表述可以在第一段“其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找到,由此可知“转变”和“政府职能”搭配最恰当。答案锁定B。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文章强调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态度较为强烈和鲜明,因此此空应选择词义程度较深的词,故“打击力度”最符合语境。
第二空,B项的“整顿和规范”与“市场经济秩序”搭配恰当。第四空,根据下文的“构筑”可知,《反垄断法》还未制定完善,因此“制定”最符合语意。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
A、B项观点在第一段有直接体现;C项错误,材料提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利”,但根据“表面上......实质上却......”可知,作者认为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表面的“利”并不是真正的利,因此也就无所谓“利与弊”了;D项观点在最后一段首句有直接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标题选择题。
标题应当能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第一段主要讲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原因,第二段主要讲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和对策,因此本文的主旨即为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危害及对策,D项正确。A项表述没有针对性,概括不具体;B、C项概括不完整。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文物单位搞旅游一定要适度,然后举了丽江去年接待280万游客和故宫一天接待12万人作为负面例子讲述旅游不能超出自己的限度,B项正确。
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挤进去几十人是“试想”,并不是真实的例子,所以AC不选;泰山有缆车,文物景点建立娱乐设施是为了说明“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而举的例子,D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中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这一保护措施,所以从另一个方面,通过这个例子也看出了泰山上文物景点乱拆乱建现象相当严重,D正确。
文物保护官员游泰山大吃一惊的原因是看到泰山有“缆车、废弃物和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而不是因为泰山有车,登山便利,也不是因为有人超量,所以AC都错;B项“喜人”明显与文章意思相反。
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A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中说“在文物景点架缆车、建商店甚至游乐设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可知作者是反对旅游景点修建缆车的,所以①②都不是作者赞成的游览方式。
“乘敞篷车”、“坐直升飞机”等在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不能推断是否不赞成。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中说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应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并且“保护文物刻不容缓”,所以B项“大力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与文意不符。
根据“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相得益彰,处理不好,就会两败俱伤”可知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要协调进行,A对;根据“在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可知文物保护要放在首位,C对;D项是对文章第三段第二句的同义转换,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标题选择题。
材料首先提出在旅游发展中,保护文物刻不容缓这一个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讲述了如何保护文物。C项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当选。
材料重点不是在说旅游发展对文物的破坏有多大而是在说如何保护文物,所以A不选;B项没有点出“如何保护”之意;D项没有点出“在旅游发展中”。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