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测辅导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辅导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1月5日)

安徽华图 | 2020-11-05 14:09

收藏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1月5日)

  1.

  新华社报告称,我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发表声明称,中国西部的全体冰川中约有15%,即约8000平方千米的冰山融化。包含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中国西部的冰川自从1990年之后便处于加速溶解的状态。联合国的气候变动政府委员会(IPCC)在2014年3月发表的报告书中表示,气候变动将威胁到世界各地的用水安全保障。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世界冰川不断缩减

  B.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自19世纪以来一直都处于加速溶解状态

  C.气候变动对世界各地的用水安全保障带来极大的威胁

  D.冰川缩减的原因是气候的变动

  2.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成功不能统一衡量

  B.那些发呆、做梦的人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C.持有“成功/失败”二元观点的人是有问题的

  D.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要和其性格与经历结合起来

  3.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 )。

  A.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B.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C.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D.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4.

  经媒体发掘而走向台前的众多“最美”事件表明:尽管当代中国社会在急剧的转型时期遭遇了道德价值层面的剧烈动荡与重构,但美德仍然流布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流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最美”事件是平凡人的平凡作为,而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作为,却极好的诠释了道德的实质,即人对自身生活的自主反思和自觉要求。它体现的是人的内在价值追求,而非被动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这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最美”出自平凡

  B.崇尚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C.道德体现了人的内在价值追求

  D.“最美”事件带来的道德启示

  5.

  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 天,小月定为29 天,一年有12 个月,即354 天,比阳历年少了11 天多。怎么办呢?在19 个阴历年里加7 个闰月,就和19 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 年。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

  A.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答案与解析1.答案: C

  解析:

  文段为分一总结构。首先阐述了中科院关于中国冰川融化的声明,然后列举了IPCC报告书中的观点,意在佐证“气候变动将威胁到世界各地的用水安全保障”这一论点,同义替换,即为C项。A、D两项属于论据,B项表述不符合文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答案: A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否定了“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价值判断模式,认为在成功与失败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关于成功的理解,标准不应只有一个。所以A正确。

  B项与文意相反,材料是说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也是成功的一种,所以不选。C项说有问题的是“人”,而材料中说的是“这个社会”,属偷换概念,排除。D项说的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成功,并不是材料中主要讲的内容,所以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主要讲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人们或者自愿放弃自己的想法,或者迫于群体的压力,使得自己的思想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D选项表述与文段内容一致。A、B、C选项无中生有,文段中没有提及。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D

  解析:

  我们先要找到文段的重点句。最后一句话有指示代词引导,为文段的重点所在。它强调的主体是“最美事件”,说明的意思是“最美事件”带来的道德启示,所以选择D选项。

  5.答案: D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主要阐明”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中“怎么办呢?”的句子引导一个设问,前面是问题,后面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材料构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总结构。“总”的部分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中国古代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的办法。选项中,D项最符合语意。

  A、B项分别谈的是“闰月”的设定和“中国古代的历法”的地位,偏离主题;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