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减碳
【背景链接】
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就减排减碳提出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就包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公考角度解读[提出观点]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招,也是我国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综合分析]
近年来,我国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也在持续下降。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如此显著的成绩既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也依托于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研究表明,产品全生命周期80%的资源环境影响取决于设计阶段。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开发,对于整个工业体系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针对存量进行的节能改造也在持续推动着工业低碳技术创新。
面对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偏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从长远看,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工业领域对碳排放总量仍有一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工业领域深挖潜能、久久为功,着力提升工业能效,实现深度减碳,才能确保完成碳达峰目标任务。
[参考对策]
从供给侧看,工业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以绿色供给创造市场需求。要将节能减碳的挑战化作转型升级的机遇,以碳减排为抓手,让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过程,努力提升生产效能,拓展市场空间。
从需求侧看,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以更多绿色需求牵引产业供给。根据发达国家碳排放的规律,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汽车、建筑用能消费将成为碳排放的“新高地”,这就启示我们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消费引导,助推制造体系持续“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