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题型模块判断推理之定义判断
2022国考公告 考试大纲 职位查询 职位下载 历年分数线 报名入口 配套图书 980提分网课
2022国考公告一般在十月中旬左右发布,现华图教育特意为考生准备了笔试题型模块判断推理之定义判断,方便考生了解考试具体模块。
定义判断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解释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的意义。 不过在解释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包括语言的功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及下定义方法的差异等等。 本讲义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增进对定义判断的理解。 第一,明确语言的基本功用;第二,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三,区分不同的定义方法。
第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语言的基本功用。
1.传达信息
传达信息的语言以陈述的形式描述或者报道世界,无论它所传达的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是一般的还是个别的,它都在履行传达信息的功能。
传达信息的经典例子。
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 1993 年的 7000 万增加到 2003 年的 1. 4 亿,10 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 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 30%。 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 岁至 35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0% 以上。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三分之一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2.表达情感
语言的另一个基本用途是用来表达感情。 语言在抒情诗歌中的使用最能体现这方面的用途。
请看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指示行动
语言的第三个基本用途是用来指示行动。 当语言被用于直接影响他人的行为,即被用于直接唤起或阻止他人的行动时,它就是在履行指示行动的职能。 这方面的用途在命令和请求中体现得最明显。 比如,教师在考试开始时对学生说:“ 把手机关掉!” 这句话的主要倾向不是传达信息, 也不是抒发或者唤起感情, 而是指示学生采取某种行动。 再如,一位球迷对售票员说:“ 麻烦您,请买两张票。” 也是在指示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命令和请求之间的差别是细微的,通常情况下,在发出命令时加上一个“ 请” 字,就会使一个命令变成一个请求。 提问时所使用的话语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指示功能的话语,提问或是要求对方提供答案,或是要求对方做出解释,它指示的是一种言语行为。 对于指示行动的话语,通常用恰当或不恰当、合适或不合适、合理或愚蠢等来评价,而不用真的或假的来评价。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 语言的上述三种用途并不是独立的, 常常是同时得以体现的。
第二方面,我们要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但另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具有灵活性。 因为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而认识具有发展性和不完整性,所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某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变化。
3.区分三种关系
(1)类与分子的关系
从逻辑的角度说,内涵是区分对象为这一类或那一类的标准,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对象都是这个类中的分子,也就是外延。 这就是说,一个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外延,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被理解为———类与分子的关系。内涵所刻画的一个类的属性一定为属于这个类的分子所具有,反之,凡是属于某个类的分子也一定具有刻画该类的本质属性的内涵。
(2)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
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
类所具有的属性一定为属于这个类的分子所具有;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不一定为组成这个集合体的个体所具有。
(a)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人。(b)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另一种和类与分子的关系不同的关系,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不一定为构成它的部分所具有。 例如,一辆汽车从整体上看具有质量大的性质和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功能,但是,构成汽车的部件,比如车轮,却不具有这种性质和功能。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陈述中,既可以在指称整体的意义上使用,也可以在指称对象类的意义上使用。
例如:
(a)单句有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类别。(b)单句有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等成分。
“ 类” 与“ 分子”:事物的类是由若干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 集合体” 与“ 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 整体” 和“ 部分”:事物的整体由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
区别: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它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 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 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 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个体。能力提升训练:填空
“手指”与“大拇指”的关系是()关系;
“五指”与“大拇指”的关系是()的关系: “手”与“大拇指”的关系是()的关系
第三方面,我们的知道基本的定义方法。
定义是澄清概念和语言意义的方法。 语言是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概念是认识世界、组织思想的工具。 语词的意义是语言意义的基础,我们把用于澄清语词意义的定义方法称为语词定义。 概念的意义是推理论证的基础,我们把用于澄清概念内涵的定义方法称为内涵定义。
定义的结构有三个部分:被定义项、定义项和联结词。 例如:“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 是被定义项,“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是定义项,“ 是” 是联结词。
1.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就是对语词意义的标准用法或特殊用法的界定。 常见的有报道性定义、约定性定义和修正性定义三种。
报道性定义
报道性定义就是对语词已有用法的报道。 词典对语词的定义是典型的报道性定义,故又称这种定义为“ 词典定义”。
例如: 焦炭: 一种固体燃料, 质硬, 多孔, 发热量高。 用煤高温干馏而成。 多用于炼铁。
约定性定义
约定性定义是通过约定来规定某些语词的使用含义。 这种定义通常用来为冗长的叙述规定简约的表达,以便于记忆、表达和交流。 例如:“ 三个代表”:是“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的简称。 “ 五讲四美”:是“ 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 和“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的简称。
修正性定义
修正性定义就是对语词已有的用法进行更严格、精确的限定,它是介于报道性与约定性定义之间的一种定义形式。 通常也称这种定义为“ 精确定义”。 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对“ 脑死亡” 的定义是:脑死亡就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部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整个人脑机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具体标准是: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无感应性,无反应性;②无自主呼吸和自主运动;③生理反射作用消失,对光无反应;④脑电 图平坦。 以上四条要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反复测试多次,结果无变化。
2.内涵定义
内涵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定义。 标准的内涵定义是属加种差定义,非标准的内涵定义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和关系定义等。
属加种差定义
属加种差定义是具备“ 被定义项=种差+属” 这种结构的定义,它是揭示概念内涵的标准定义方法。 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清晰的分类,使用属概念和种概念所刻画的种属关系来认识对象之间的类与分子的关系,这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后者的外延并不完全包含在前者的外延之中,则这两个概念之间就具有种属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种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属概念。 例如,“ 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 人” 是“ 动物” 这个属概念的种概念,“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的种类区别开来的“ 种差”。再如:哺乳动物就是以分泌乳汁喂养出生后代的脊椎动物。
发生定义
发生定义的“ 种差” 所揭示的是被定义概念指称的对象在产生或形成方面的特点。例如:“ 圆是平面上绕一定点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 再如:火成岩是地壳深处或来自地幔的熔融岩浆,受某些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侵入到地壳中或上升到地表凝结而形成的岩石。 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月球掩蔽太阳而发生的天文现象。
功用定义
功用定义的“ 种差” 所揭示的是被定义概念指称的对象的功用。 例如:“ 气压计是用以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 再如:粒子对撞机是一种通过两束相向运动的粒子束对撞的方法提高粒子有效相互作用能量的实验装置。 笔是用作书写的文具。
关系定义
关系定义的“ 种差” 所揭示的是被定义概念指称的对象与某一个或某一些对象的关系。 例如:“ 偶数是能被2 整除的自然数。” 再如:夫妻是由合法婚姻所产生的男女间的身份关系。 夫妻关系是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基础,但夫妻关系本身并非血亲关系或姻亲关系。 比重是物体的重量和其体积的比值。
发生定义、功用定义和关系定义,这些定义的“ 种差” 揭示的是对象所特有的生成过程、功用或关系,而不是对象所特有的性质,它们不是严格意义的属加种差定义。 由于这些定义的“ 种差” 同样能将一个属概念之中不同种类的对象区分清楚,通常也将其视为属加种差定义。
【例1】(2021 国考-90 题)人们常常系统地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或影响力,而低估机会、运气等不可控制因素在事件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现象被称为控制错觉。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体现控制错觉的是:
A.人们想用骰子掷出“双6”时会在心中默念,用力揉捏骰子,相信这样做就会如愿 B.一些股民往往借助几个简单的因素预测大盘指数,结果常常是谬以千里
C.某企业经理认为今年当地举办的运动会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预测今年营业额会有所上涨
D.景区某摆渡车驾驶员常年走山路,认为自己路况熟、技术好,所以在山路上开得非
常快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非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或影响力;
②低估机会、运气等不可控制因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相信通过心中默念、用力揉捏骰子就能掷出双6,符合“ 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
程度或影响力”,但实际上这样做也不一定能掷出想要的点数,体现了“ 低估机会、运气等不可控制因素”,符合定义;
B 项:股民借助几个简单的因素就认为自己能正确预测大盘指数,符合“ 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或影响力”,但实际上大盘指数并不是简单的模型,会受到市场、政策、交 易者心理等因素影响,股民往往预测错误,体现了“ 低估机会、运气等不可控制因素”,符合定义;
C 项:某经理根据举办运动会对企业发展有利, 预测营业额会上涨, 是预测运动会,即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不属于“ 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或影响力”,不符合定义;
D 项:“ 认为自己路况熟、技术好,所以在山路上开得非常快” 符合“ 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或影响力”,但实际上开车是否不发生事故还会受天气、其他车辆等影响,符 合“ 低估机会、运气等不可控制因素”,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C 选项。
【例2】(2021 国考-89 题)决策树是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率枝构成的图解法。 决策树是以决策点为出发点,引出若干方案枝,每条方案枝代表一个方案。 每条方案枝的末端有一个状态节点,从状态节点引出若干概率枝,每条概率枝代表一种自然状态。 概率枝上标明每种自然状态之上的概率收益值。 这样层层展开,形如树状,故此得名。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决策树是以决策点为出发点,引出若干方案枝;
②每条方案枝的末端有一个状态节点;
③从状态节点引出若干概率枝,概率枝上标明概率收益值;
④层层展开,形如树状。
第三步,辨析选项。
A 项:决策点引出方案枝和概率枝,不符合“ 决策树是以决策点为出发点,引出若干方案枝”,不符合定义;
B 项:一条概率枝即表明一种可能性,全部可能性的概率收益值相加总和应为 1,选项中每一状态节点只引出一条概率枝,说明没有列出全部概率枝,不符合“ 从状态节点引出若干概率枝”,不符合定义;
C 项:状态节点在概率枝的末端,不符合“ 每条方案枝的末端有一个状态节点”,不符合定义;
D 项:方案枝符合“ 以决策点为出发点引出的若干方案枝”,状态节点符合“ 在每条方案枝的末端有一个状态节点”, 概率枝符合“ 从状态节点引出若干概率枝”, 且层层展开,形如树状,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 D 选项。
以上就是华图教育特意为考生准备的笔试题型模块判断推理之定义判断,希望考生顺利上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