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业课

首页 > 考研 > 考研备考 > 专业课

2022历史学复习: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华图考研网 | 2021-11-10 17:25

收藏

2022历史学复习: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件
约前3500年—约前3100年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建立
约前31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
前2500年玛雅文明出现
前1792年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即位,并颁布《汉穆拉比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历史价值: 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约前14世纪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区
约前14世纪—约前6世纪吠陀时代
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
前8世纪中叶罗马建城
前730年—前656年库施王国统治埃及时期
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前590年麦罗埃文明开始
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8年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历史影响:1)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时代局限性:1)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2)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前6世纪佛教创立(地点:北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经典:《大藏经》)
前451—前450年罗马“十二铜表法”颁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1)是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所体现的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性:在于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
前30年屋大维夺取国家最高权力
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前后东非阿克苏姆王国兴起
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形成(地点: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传说中的耶稣、经典:《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公元2世纪初罗马疆域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212年罗马卡拉卡拉皇帝授予全体自由民公民权
313年《米兰敕令》,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约4世纪—5世纪大津巴布韦建筑群始建,大津巴布韦文化开始出现
公元5世纪墨洛温王朝建立
476年日耳曼人趁虚而入,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古代历史的终结和中世纪的开始
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公元6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大致形成
7世纪初伊斯兰教产生(地点: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661年—1258年阿拉伯帝国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实施采邑改革
751年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基础
9世纪查理加冕称帝,法兰克王国实力强大
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奠定法、意、德基础
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基本形成
11世纪西欧中世纪城市复兴
1077年卡诺莎觐见,王权与教权斗争,教权占上风
1265年英国等级君主制形成,第一次召集议会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2)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3)特征:贵族和平民等阶级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加强王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99年奥斯曼人立国
14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庄园开始衰败
1302年法国等级君主制度形成,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
1309年—1377年阿维尼翁之囚(教权由盛转衰的标志),王权加强。天主教会大分裂
1453年(1)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攻陷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帝国灭亡 (2)1337年—1453年,英法百年海战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控制亚欧商路,破坏原有的秩序,引发新航路开辟。
15世纪阿兹特克帝国建立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15世纪下半叶,英国圈地运动开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
15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长达30年的“玫瑰战争”
15世纪末英、法民族国家形成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颁布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伤主义政策 →君主专制背景、时间、影响: 背景:1)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2)封建贵族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3)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4)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时间: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影响:1)打击封建大贵族的势力;2)颁布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1)印加帝国建立 (2)大津巴布韦文化趋于灭亡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金帐汗国控制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欧亚、欧美航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通过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给亚非拉人民带去灾害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开辟欧美航线)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开辟欧亚海上航线)
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16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不断强化,沙皇专制制度形成
14—16世纪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注意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代表: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
16世纪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德国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得救)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实行专卖制
1603年—1867年(日本)德川幕府统治
1639年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闭关锁国
1640年英国“长期议会”召开,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2年查理一世逃离伦敦,向议会宣战,内战爆发
1644年新贵族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克伦威尔改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败王军
1646年国王大本营牛津被攻克,第一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结束
1648年保王党分子在南威尔士叛乱,与苏格兰军队结盟,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王军,第二次内战结束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建立共和国
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国内政局动荡
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随之发展,但遭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8年英国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废黜詹姆斯二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2)俄国彼得一世掌权
1701年英国颁布《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17—18世纪(1)欧洲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和平等,启蒙思想家提出政治构想(伏尔泰—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启蒙思想影响:启蒙思想向封建势力发起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2)彼得一世改革,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农奴制得到加强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加强被北美的控制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展 →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1)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3)“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4)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阶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5)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71年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诞生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9月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号召北美人民联合起来,抵抗英军镇压
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5年5月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改编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10月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北美独立战争基本结束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1782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步伐,开辟“蒸汽时代”
1783年美英《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5月—9月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体制。 →联邦体制的影响:联邦体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权力分配的问题,确保了美国政局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789年5月法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开幕,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颁布了《人权宣言》和之后的1791年宪法,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1792年吉伦特派上台,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
1793年雅各宾派上台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产生有标准化生产的流水线作业
19世纪农奴制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国工业革命发展时期
1806年拿破仑率军摧毁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19世纪早期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创立空想社会主义
1814年史蒂芬孙制造第一台机器机车
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历时26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传播,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对以后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建立起以机器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工业
1848年(1)德国三月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咳血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美、德等欧洲国家也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工业革命中产生资本家与工人两大阶级,阶级斗争激烈。城市化进程加快。
1854年美国海将培理武力叩关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农奴制弊端暴露无遗
1858年日美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后日本分别与英、法、荷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1861年(1)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矛盾) →南北战争的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意义: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2)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使自上而下的,所以保留大量封建军事残余 →废除农奴制: 1)背景: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 2)时间、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农民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3)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进步性);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局限性)。
1862年?
1863年美国内战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成为南北战争转折点。
1865年4月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1868年(1)日本西南武士武力倒幕,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 (2)10月,明治维新(日本工业革命) →明治维新: 1)倒幕维新运动(前提):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 2)时间: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3)内容: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撤除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同时鼓励工商、嘉奖贸易。此外还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4)影响: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1870年普、法色当战役,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资产阶级组成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
1871年(1)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取得统一 (2)法国三月十八日革命,28日,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巴黎公社。4月巴黎公社被残酷镇压
1875年法国宪法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制确立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缔结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三国同盟形成,又称“同盟国”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1889年日本颁布第一部宪法,召开议会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机的发明和运用时核心内容,电力时代到来。形成大企业与资本垄断,加剧竞争无序性,是经济危机与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1)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2)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输出成为西方列强重要的扩张手段。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德国工业革命,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受军国主义影响,具有扩张性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重工业(钢铁、石油、化学、汽车)发展及电讯业是工业化标志,美国代替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同盟
19世纪90年初日本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传统天皇制,为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伏笔
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对殖民扩张的影响:1)进入垄断时期后,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2)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07年英国与法、俄签订军事协定,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1915年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东普鲁士战役
1916年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东线:坦能堡战役
1917年西线: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参战、 东线:俄国退出
1917年11月17日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进历史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2)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8年德国投降,奥匈帝国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四大帝国崩溃(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罗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影响: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美国—威尔逊、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列孟梭主导)。28日,签订与德《凡尔赛条约》,后与战败国缔结的和约,总称《巴黎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在巴黎召开,由美、英、法国主导。 美、英、法三国主张:1)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结果: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其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
1921年—1922年针对亚太地区展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公约》、《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 目的:英国、美国和日本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 时间:1921.11-1922.02,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召开会议。 内容: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美、英、日、法签订,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美、英、日、法、意签订,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进步性:1)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2)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1)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2)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1921年—1925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列宁)
1922年(1)苏联成立 (2)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5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斯大林)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股价暴跌,经济衰退,生产力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形成
1932年苏联社会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过半
1933年(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以及社会保障措施恢复经济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2)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也得到了加强。 3)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找寻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4)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2)德国希特勒上台执政,推行法西斯,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
1936年日本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法西斯统治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8年英、法、意、德《慕尼黑协定》:英、法绥靖政策,避战求和,祸水东引
1939年苏、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1940年(1)5月,敦刻尔克大撤退 (2)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3)不列颠空战—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对英作战未实施
1941年(1)莫斯科保卫战,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二战进一步扩大 (3)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4)8月,英美两国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促进一切国家之间经济合作
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之后陆续有21个国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1942年(1)中途岛海战,美军大败日军,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 (2)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改变苏德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 (3)英军在北非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
1943年(1)美、英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被废,意大利投降 (2)美、英、苏德黑兰会议、美英诺曼底登陆 (3)《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中国领土 (4)美英苏中共同宣布成立一个国际组织
1944年美英苏中四国在敦巴顿会议上命名国际组织为“联合国”
1944年7月44个国家制定《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4月,美苏易北河会师。5月8日,苏联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2)《联合国宪章》在美国签署 (3)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500万人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 (4)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1945年2月美英苏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制形成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3月美苏冷战序幕: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美国富尔顿“铁幕”演说
1947年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7年3月美苏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提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
1947年(1)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2)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
1948年德国西区币制改革,苏联切断东、西两德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年(1)12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苏联成立“经互会”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0月,德意志民主德国成立
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打压苏联
1950年法国“舒曼计划”,法德和解,成为西欧一体化的关键
1951年欧洲6国(法、西德、意、比、荷、卢)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57年3月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0年众多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
1967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68年欧共体成员成立关税同盟,组建农业共同市场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
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争,拖垮苏联经济。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1990年10月3日东、西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
1991年欧共体12国成员在荷兰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两极格局向多级转变
1993年《马约》被通过,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总部在日内瓦
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设立欧洲中央银行
2002年1月1日欧元启用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