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试题题库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选调教师 > 试题题库

2022年安徽选调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二十)

华图教师网 | 2021-12-22 10:45

收藏

  一、单选题

  1.张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电脑打字时发现,学生练习电脑打字半个月以后,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这一现象证明了技能形成中的(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消退现象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

  A.审美能力 B.实践能力 C.优秀智力 D.高尚品德

  3.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4.( )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是各种复杂学习的基础。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词汇学习

  5.“固执己见”“我行我素”是和意志的( )品质相反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力

  6.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7.“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8.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制度 D.科学技术

  9.下面哪一特征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

  A.爱国 B.勤劳 C.自信 D.勇敢

  10.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 )。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一般责任

  二、辨析题

  1.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化和表现。

  2.“狼孩儿”在7岁时才被发现并获救,虽经培养和训练,但再也达不到正常的语言发展水平。这体现了发展的不可逆性。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方法的依据。

  2.简述注意的分类。

  四、材料分析题

  某学校五年级(4)班有个“问题学生”经常与老师作对,并以逃课、逃学来显示自己的反叛精神,表达对任课老师和学校的不满。该班英语老师建议班主任发起一场“民主投票”,让学生投票决定这个学生的“去留”。如果选“去”的票多,该生就自动退学。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如何处理?请陈述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现象。

  选项A,抑制现象是指当某一激动单独达到受抑制区域时尚能勉强通过,但若有另一激动从另一方向传来并较早的到达受抑制区,那么就影响这个激动,使其不能通过。

  选项B,挫折现象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选项C,高原现象指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

  选项D,消退效应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

  题干中,学生练习打字一段时间后,成绩停顿,出现了高原期。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中,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词源。

  选项A,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

  选项B,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选项C,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

  选项D,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提出“道法自然”。

  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教育家是孟子。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

  选项A,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但符号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合,也包括非语言符合,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

  选项B,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选项C,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

  选项D,词汇学习是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

  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符号学习是最基础的学习。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品质。

  选项A,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

  选项B,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选项C,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

  选项D,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自制性强的人,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

  独断性是自觉性的反例,独断性的人则盲目自信,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教育研究方法。

  选项A,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选项B,读书法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选项C,文献法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选项D,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题干中,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合作,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符合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的发展。

  选项A,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选项B,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趋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选项C,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选项D,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A选项,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决定教育的水平,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的体制和结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B选项,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影响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内容。

  C选项,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D选项,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质量和数量,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勇敢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爱国、勤劳、自信均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二、辨析题

  1.【答案】该说法正确。解析:本题考查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外化和表现,故本题说法正确。

  2.【答案】该说法错误。解析:本题考查身心发展规律。不平衡性的表现有两个,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题干中,“狼孩儿”经过训练也达不到正常的语言水平,说明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 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2.【参考答案】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四、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首先马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马老师的建议是借民主之名而施行群体暴力,属于建立在剥夺他人正当权利上的“民主”,其真正性质就是纠集群体力量进行软性暴力的非法行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在群体暴力前轻易就被瓦解,作为教师,在这场投票中固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以扭曲的民主观去误导学生,却种下了无穷祸患,学生们从中获取的是“以多胜少”的伪民主观念,而非正确的权利意识。

  如果我是教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一方面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爱,赢得他的尊重,拉近师生距离。一方面对他的错误严格要求,保证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灵活采用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或是其他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他对学习的兴趣,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3)发掘身上的闪光点。虽然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但一定也有高于常人的优点。我会找到他身上的特涨,并积极创造条件给他发挥的空间,以此给他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表扬激励克服身上的缺点。

  (4)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会坚持不懈的对他进行教师,相信他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孩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