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理论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资格 > 备考资料 > 教育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华图教师网 | 2022-01-19 16:38

收藏

  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

  1.应答性行为: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即S—R),是被动形成的,主要指的是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例如:妈妈对孩子说:“把墙角的球拿给妈妈”。孩子听到后拿给了妈妈。这一过程妈妈的语言是刺激,学生根据信号被动的有了反应。

  2.操作性行为:强调先有反应再有刺激(即R—S),是主动形成的,只要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例如:孩子主动地将角落的球抱给妈妈,妈妈很开心,亲了他一口。这里孩子的主动行为,得到一个强化刺激,即被亲了一口。

  考察形式

  一般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以例子反选的形式出现,需要注意理解。

  巩固练习

  1.小王讨厌作业,爸爸让他做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了。——正强化

  2.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行为,老师撤销了他禁止玩游戏的禁令。——负强化

  3.当小敏犯错时,妈妈拿走她喜欢的玩具。——惩罚

  4.小贾总是上课说话,老师让他当众讲十遍。——惩罚

  5.小明上课坐在后面发现老师的提问变少了,于是每次上数学课都坐在后面。——负强化(老师提问减少是减少厌恶刺激,增加了他每次坐在后面的行为。)

  6.以下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谈虎色变

  C.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被老师当众表扬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答案】C。解析:ABD属于先有刺激再有反应,属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C选项是先有举手的行为,再有老师表扬的刺激,符合R-S,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