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电子警察”成为“逐利执法”的工具热点事件
近日,一则“广东佛山一高速路口有近62万的车主违章,违章罚款超1.2亿元”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引发舆论热议,很多车主认为这个地段的交通标识规划设置不合理。目前对该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截止今年4月1日,累计抓拍交通违法行为184373宗。虽然没有网传的数据那么高,但是依然惊人。引发舆论对“电子警察”背后“罚款经济”的重视。
其实,有关“电子警察”背后的“罚款经济”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曾经,很多交通管理部门将“电子警察”业务外包给私营企业,相关企业对罚款进行利益分成,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隐患,目前该现象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整治。但是尽管如此,依然没有彻底拔除“祸根”,近年来,多地出现的交通违章的“天量罚单”正折射出这一问题。为此,有网友质疑,这种海量“电子警察”的抓拍有逐利执法的嫌疑,已经成为民生之痛,必须要进行严格管理。各方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随着道路管理日益智能,全国多地都在增设交通“电子警察”。但是不少电子眼设置极不合理,有些地区故意在平整空旷的道路上规定较低的最高时速、在同一道路上设置多个限速规定且之间无缓冲地带转换,在道路畅通时改变车辆行车道设置导致压线,在路边区域一律给予停车违章处罚等。建议防止滥设滥用“电子警察”。
@新华社评论:处罚与教育常被看作是执法的“两条大腿”。交通违法处罚是手段,以求达到教育的目的,最终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通行效率,保护交通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但现实中,有的执法部门盲目地将“电子警察”抓拍与现实的交警执法画上等号。尽管“电子警察”实现了高效处罚,却并未完成高效教育。有些被“火眼金睛”抓住的交通违法者只能抱怨一句“运气太差”“下次一定要躲开摄像头”,却并不一定真正能将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内化于心。
@谈:一个地点出现这么多违章,显然不是一句道路“验收合格”就能解释的。道路标识标线设置是否合理,既要符合相关规定,也应经得起行驶检验。期待相关部门给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让标识标线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引导文明行车。模拟题
“电子警察”成为“逐利执法”的工具,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解析
“电子警察”可以有效缓解交警警力不足的问题,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沦为“逐利”的利器,严重违背其应用的初衷,要严厉禁止。
“电子警察”是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创新的交通治理方式,成为道路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执法效率,为交通执法提供较完整的、原始的数据资料,减少不必要的纠纷。这本是利民之举,然而在具体实施运行中,却沦为逐利工具,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利欲熏心,思想偏差。“电子警察”本是用来监控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道路安全、群众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人却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让“电子警察”沦为逐利工具。
第二,外包模式中的弊端。“电子警察”的应用主要是将其外包给企业,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获得分红。但在外包的过程中,缺乏对相关企业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准入门槛较低,也缺乏后期监管,使得一些企业利用这一契机牟利。
第三,相关制度不完善。不论是对外包公司还是对道路“电子警察”的设置等都没有建立更加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对“电子警察”的规划没有设置科学的规则,甚至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也忽视了不同车辆、不同路段的实际情况,使得交通违规行为频发。
“电子警察”沦为逐利工具,损害群众利益,也让出行者难以理解这一“迷惑行为”,对交通管理部门产生质疑,甚至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严重违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初衷,也背离其作为交通执法辅助手段的用途。长此以往,只会引起更广泛的民愤。
为了降低“电子警察”带来的损失,真正发挥其效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交通管理部门、外包企业,都要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真正认识和理解“电子警察”的用途和意义,做好自我反省,提高自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
第二,优化外包模式。不断完善外包的管理制度,使外包服务越来越规范化。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包企业的资质审查,提高准入门槛,在重视外包公司的实际能力的同时,加强其思想道德的考察。另一方面,要完善外包服务的制度细节,明确利益分红的具体内容,不能只是一刀切地聚焦于罚款就分红。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电子警察”设置的监督管理,规范其规划设置。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邀请专家对相关路段的设计、电子警察的设置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广泛汲取民意,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路面建设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群众满意度。
相信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详细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就一定能够让群众满意。思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