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可取,正义感何来?
热点事件 近日,一位名为“好心的旅行家”的吧友以《躺平即正义》为题,在贴吧发文:
两年多没有工作,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压力主要来自身边人互相对比后寻找的定位和长辈的传统观念,它们会无时无刻在你身边出现,你每次看见的新闻热搜也是明星恋爱、怀孕之类的“生育周边”,就像某些“看不见的生物”在制造一种思维强压给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欧根尼只睡在自己木桶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这位吧友已经被称为“躺平学大师”,有了不少拥戴者,其思想更有“啧啧称奇”之处。
有人提出,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起码要让他们开心地走了以后再干自己想干的啊。
这位“躺平学大师”回道:这是错误的想法,甚至是反人性的,没有人是征得自己同意来到这的,家人之间的亲情是纯天然的,不该被任何东西改造与影响,孩子也不是父母的投资理财产品。
有人可能觉得躺平是因为懒,这位躺平学大师回答:我付出的劳动价值和获得的劳动感情不成正比,我选择躺平并不是因为懒惰。
这位“躺平学大师”从价值观、社会观、死亡观、家庭观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常人看来,他就是一条被现实打败了的咸鱼,而且已经失去了斗志。
从这位“躺平学大师”的言论来看,平时躺着研究哲学,思考人生,但是他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相反的。
他不劳动,消费欲望低,对物质要求不高,很容易被人骂作“寄生虫”,但是他不在乎,而且他的生活态度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让人不由得心生恐惧。其支持者很多都是年轻人,状态和他差不多,每年工作一段时间就开始躺平。
各方观点
@南方日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被小困难打败,时不时受“丧文化”所左右,显然不是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气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
@搜狐网:“躺平学大师”也好,“蛰居族”也罢,当年轻人开始将躺平视作一种向往的生活时,他们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许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少一些焦虑,能够少一些压力,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喘口气。
@光明日报: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模拟题
近日,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火了。作者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有一搭没一搭的打零工,维持一种“自由”的状态。不少网友读罢如获至宝,引得“躺平学”风行一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反映当下许多年轻人真实生活状态的网络术语、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躺平族”便是其中之一。我认为“躺平”现象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多方发力,引导青年人珍惜韶华、成就人生。
“躺平族”的兴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许多人在现实压力面前,选择从“内卷”的工作中退出,甘当与世无争的“躺平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一些有前期物质积累、不急于为生活奔波忙碌的青年会选择一种舒适的方式生活,安逸度日。
“躺平”现象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的年轻人选择“躺平”,能够释放压力,享受慢节奏的生活;缓解高强度工作造成的身体损伤,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也拥有更多的独处和思考时间,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
然而,“躺平”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其一,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青年的创造性贡献;其二,不利于青年自身发展,“躺平族”面对困难挫折总是选择逃避,不敢正视压力,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其三,影响青年心理健康,缺乏奋斗动力会导致一些青年罹患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
“躺平”的生活只是一时美好,长久以往,必然严重影响青年人的成长。对此,我认为,国家应采取一些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为广大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创业机会,通过政策扶持和给予空间激发年轻人的奋斗欲望。企业应重视青年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动机,给予员工更多的温暖与关怀,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让年轻人看到成功的希望。媒体和学校应宣传拼搏奋斗、爱岗敬业等主流价值观,聚焦平凡中的伟大,引导青年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相信,在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广大青年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在奋斗中追求幸福,实现理想,创造价值。
思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