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职业能力测试

首页 > 试题资料 > 职业能力测试

《公卫岗位考生作答》案例分析题:某社区有居民10万余人,独居或

华图事业单位题库 | 2022-05-30 13:42

收藏

  题型:简答题(分值:5)

  《公卫岗位考生作答》案例分析题:某社区有居民10万余人,独居或空集家庭较多,为做好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社区准备开办一家惠民养老餐厅,针对营养配餐工作,社区医院营养师小王拟开展社区老年人群的营养调查。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该营养调查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如何分析评价该营养调查结果?

  答案:F

  解析:

  1、营养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居民膳食摄取情况及其与营养供给量之间的对比情况;了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居民体质与健康状态,发现营养不平衡的人群,为进一步营养监测和研究营养政策提供基础情况;作某些综合性或专题性科学研究如某些地方病、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研究某些生理常数、营养水平判定指标等。

  营养调查工作的内容包括:①膳食调查;②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③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④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个体进行营养状况的综合判定和对人群营养条件、问题、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分析。营养调查既用于人群社会实践,也用于营养学的科学研究。

  营养调查的组织除另有安排外,应该包括调查范围内全体居民,按居民地址、职业、性

  别、年龄、经济生活水平、就餐方式等按比例分层抽样调查。应在调查年份的每个季节各调查一次,至少在夏秋和冬春进行两次,以反映季节特点,每次膳食调查应为3~5天,其中不应包含节假日。调查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工作计划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可行性及取得各级领导与调查对象的合作支持程度,另外取决于执行调查计划的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态度和专业理论技能水平。

  2、(一)膳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在一定时间内调查对象通过膳食所摄取的能量、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借此来评定正常营养需要能得到满足的程度。单独膳食调查结果就可以成为对所调查的单位或人群改善营养和进行咨询、指导的主要工作依据。膳食调查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称重法:是对某一膳食单位所消耗的全部食物分别称重的方法;2)记账法:建有伙食账目的集体食堂等,可查阅过去一定时期食堂的食品消费总量,并根据同一时期的就餐人数,粗略计算每人每日对各种食品的摄入量;3)询问法:由受试者尽可能准确地回顾调查前一段时间,如前一日至数日的食物消耗量;4)化学分析:法将调查对象一日内的全部熟食收集齐全,在实验室中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中营养素含量和能量的方法;5)食物频率:是估计被调查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吃某些食物的频率的一种方法

  (二)人体营养水平鉴定指的是借助生化、生理实验手段,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足症、营养储备水平低下或过营养状况( over nutrition),以便较早掌握营养失调征兆和变化动态,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有时为研究某些有关因素对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也对营养水平进行研究测定。

  1)年龄组别体重 儿童实测体重 意义:应在同年龄组标准体重的2个标准差范围内

  2)身高组别体重 儿童实测体重 意义:应在同身高组标准体重的2个标准差范围内

  3)理想体重 成人理想体重(kg)=身高(cm)-100

  意义:实测重在理想体重±10%内为正常±(10%~20%)为瘦弱或超重>20%为肥胖,<20%为严重消瘦

  4)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意义: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 BMI<18.5为体重过低,18.5~23.9为体重正常,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

  5)皮褶厚度 测量肱三头肌、肩胛下、髂骨上沿等处的皮褶厚度

  意义:通过皮下组织反应身体脂肪含量可简单用皮褶厚度来判断肥胖或消瘦

  6)上臂围 上臂中点周长,多用于5岁以下儿童

  意义:反映肌肉及脂肪的情况,大致了解一般营养状况

  (三)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

  本项检查的目的是根据症状和体征检查营养不足和缺乏症,是一种营养失调的临床检查,检查项目及症状、体征与营养素的关系。

  (四)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人体体格测量资料可作为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不同年龄组选用的指标不同

  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上臂围与皮褶厚度、其他头围胸围等

  来源:2020年725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E》试题试卷

事业单位试题

  以上是725事业单位联考估分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2020事业单位试题,事业单位真题,综合应用E,试题答案,请继续查看2020年725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E》试题试卷试题题库或最新事业单位试题题库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