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手入门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 新手入门

2023年国考官方报名入口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国家人事考试网 | 2022-10-27 20:54

收藏

  国家国考考试网同步国家人事考试网考试动态信息:2023年国考官方报名入口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2023国考报名入口。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报名人数统计,国家人事考试网的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国考考试网以及国家华图教育!

2023年国考官方报名入口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已经开通,报名网站为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华图教育同步国家人事考试网开通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并更新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数据,以便广大考生参考,祝您备考顺利!

  点击进入: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https://ah.huatu.com/zt/gkbmrk/

点击查看: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统计https://ah.huatu.com/zw/bmrs/

  应届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必看注意事项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和职位表已经发布,应届生就业问题国家一直在通过公务员考试来进行调节和解决,每年国考省考都会为应届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了方便2023年应届生报考,华图教育通过今年职位表数据得出了一些数据,希望能够提供给考生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2023年应届生招录情况

  国家公务员岗位设有针对于应届生的特定岗位,通过查看今年的职位表可以看出,2023年国考对应届身份的考生来说可谓重大利好。根据职位表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23年国考共招考岗位数为17655个,共招考37100人。

  其中2023年国考共有2562个岗位招考2023应届高校毕业生,共招录2023应届高校毕业生19651人。不限制的岗位有6761个,共计招录12193,其次是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为2562个,共计招录4881人。我们不难看出,2023年的国考,超六成职位招考应届身份的考生。因此,如果能够以应届身份进行报考,那么会有更多机会更多岗位进行选择,也会减轻考试竞争压力,所以各位考生一定要重视。

  相比去年近五成的应届生占比,今年应届生招录比例进一步扩大,今年国考向应届生抛出了最具诚意的橄榄枝,为的是吸收大量的新鲜血液,招录到公务员队伍中。

国考笔试推广内容

  二、何为应届生?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界定如下: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也按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因此,如果该岗位报考要求为应届身份的话,那么除了2023年毕业的同学可以报考之外,在国家规定的两年择业期内(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的同学也都可以报考。

  但是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岗位中规定招考对象为202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那么指的是2023年度内,并且在2023年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报名,而国家规定两年择业期内的非2023年毕业生是不能够报考的。

  第二,一定要注意规定的取得毕业证书的时间节点,证件不全,资格审查时不会通过。

  以上是2023年国考官方报名入口_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的全部内容,更多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报名人数统计资讯请继续查看:国家人事考试网、国家国考考试网及国家华图。

  2022年相关考试试题:

  69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第一段,根据“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可知,“但”转折后作者表达的是《离骚》与《涉江》的写作时间是不同的,由此可知,转折前“传统的看法”暗指原来的学者都认为《离骚》与《涉江》的写作时间都是在屈原晚年,即同一时期,符合原文,排除。B项对应第一段,根据“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可知,“《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当选。C项对应第一段“《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和第二段“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符合原文,排除。D项对应第二段“细析《离骚》诗意……有希冀和期待……并没有自弃和绝望……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符合原文,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