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考考试网为您发布 2023国考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同步信息:2023国考考试时间。更多关于国考笔试时间,2023国考,2023国考笔试延期,国家国考考试时间的信息内容,请关注国家国考考试网以及国家华图,值得信赖!
2023国考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重要消息!原定于2022年12月3日至4日的2023年国家公务员笔试延期举行!理解考生此时的烦躁心态,但是时间已定,作为考生能做的只有调整心态,利用这一段时间进一步扎实所学知识,对于备考效果不理想的考生,这段时间更是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具体笔试时间另行通知,届时华图教育将同步更新2023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考试信息!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华图教育官方网站!
==2023年国家公务员言语理解备考:语句表达老考点新方式==
例1.资本天然是逐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有序、合规的资本扩张,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政策面所持续支持推动的。资本扩张有利于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然而也带来了严峻的垄断问题。实际上,在这些行业融合、产业链整合的背后,是数字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结合,根本上的要素垄断规律并没有改变,占据要素优势的企业仍然会获得垄断地位。而垄断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降低市场效率,侵犯消费者权益,同时还会阻碍行业整体的创新进步,挫伤其他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讲的是:
A.需要遏制资本的进一步扩张
B.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立法管理
C.对数字经济中的资本扩张的监管
D.反垄断监管对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文段首先介绍了资本的积极作用,接着由转折关联词“然而”引出了资本带来了“垄断问题”,随后重点分析了资本垄断带来的危害。尾句话题为“垄断”,内容为提出垄断对于市场经济的危害,那么接下来应该继续论述“垄断”的话题,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接下来应论述解决垄断问题的相关措施。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策错误,无法解决文段尾句“垄断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强干扰项。B项“立法管理”话题错误。D项话题正确,但并非对策内容。C选项话题“资本扩张”相当于“垄断”且为对策项。因此,选择C选项。
例2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换句话说,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是一种现实的实践需求。具体而言,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双边市场理论。与单边市场相对应,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双边市场理论,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当前的双边市场理论,一方面需要关注实践动向进一步完善理论自身,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双边市场理论如何转化为可供操作适用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第二,相关市场理论。人工智能的数据反垄断,需要探讨单独界定“数据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性的分析工具。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数据垄断的:
A.法律渊源
B.执法问题
C.立法问题
D.法律界定
题目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首先提到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要求反垄断法进行理论创新,之后从双边市场理论和相关市场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故文段话题落在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上,接下来应围绕这一话题论述怎么创新,即如何建立新的反垄断法理论。第二步,对比选项。C选项“立法问题”符合语境。因此,选择C选项。A项:“法律渊源”属于无中生有。B项:强调的是“执法”,即如何使用法律,而文段重点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D项:提到了“法律”,但是强调“界定”,界定的前提是法律与法律之间存在权责不清晰的问题,文段并未提及。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展示,笔者想提醒各位考生在备考中注意下文推断题的难度在不断郑家,尤其实文段的话题为问题时,需要选择一个对策,但是需要注意选择的对策一定要彻底解决问题,即对策的有效性。
以上是『国家国考考试时间』 2023国考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国考笔试时间,2023国考,2023国考笔试延期,快讯信息敬请关注国家国考考试网,及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23国考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相关考试试题:
“市民杨女士去茶馆打牌后遗落5000元现金,服务员帮忙收起来并归还,杨女士因此拿出200元表示感谢,没想到服务员收下了。事后杨女士认为服务员这种行为不对,打电话给报社希望曝光。这样的‘客气’与‘不客气’,你怎么看?”海南《南国都市报》12日在微博上发布的这一调查引发了网友关注。在超过3.7万次转发与过万次评论中,绝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在失主主动支付的情况下,收取酬谢这一行为是正确的。
?
网友之所以一边倒地支持收取酬金的行为,一方面是基于我们所面临的道德现状。虽然近来涌现出不少道德模范人物,但道德滑坡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好人难做”的语境下,拾金不昧已是一种稀缺的品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拾金不昧者如圣人般没有一点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一种基本的情理判断。收取酬金并不影响拾金不昧的成立,况且还是失主的主动行为,在法律上这是一种赠与行为。也就是说,服务员收下酬金,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合法。
?
……。时光倒退几十年,“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社会共识,倘若有人拾金不昧要求收取酬金,必然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再往后,人们对“做好事不求回报”这个命题产生了动摇,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响起。而至今日,绝大多数人认可收取酬金,包括在法律层面鼓励有偿做好事——我个人认为,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不仅是从当下社会道德严重滑坡中得出的一种教训,事实上也是一种理性和常识的回归。
?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利己的一面,而人又是可以改良和引导的。正是因为人是不完美的,所以才需要有道德约束,才需要制度上的激励和社会舆论的反馈,甚至包括利益上的奖罚,来激发人性向善的一面、抑制向恶的一面。如果我们先假定人性是完美无瑕的,道德只是一种本能,不应附带任何条件,那么很容易陷入一种“道德原教旨主义”,即把道德绝对化、空洞化,认为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是,怎么来解决道德本身的问题呢?
?
呵护行善者的利益诉求,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推动社会前行的一种正能量,某种意义上说,这比个体某一次的拾金不昧更有价值。因为人人都可能是一个行善者,也可能是被助者,只有在这种相互宽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中,道德的成长才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做好事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A.能做到拾金不昧的人很少
B.“好人难做”是当下人们的共识
C.拾金不昧者接受失主的主动酬谢不应蒙受道德谴责
D.拾金不昧而又主动索要酬金是不当的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2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和B项对应“在‘好人难做’的语境下,拾金不昧已是一种稀缺的品质”,符合原文,排除A项和B项。C项对应“收取酬金并不影响拾金不昧的成立,况且……服务员收下酬金,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合法”,符合原文,排除C项。D项对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拾金不昧者如圣人般没有一点利益诉求?”,通过反问可知,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无可非议的,而D项说的是“这是不当的”,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