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人际关系题回答如何避“坑”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构建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更有助于推进合作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而对于面试人际题目的考查不仅有智商还有情商,考查能够看到问题本质,是否具备主动性以及在各种关系中是否有权属意识等等,这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在看似简单的题目中容易陷入俗套作答,而我们也需要通过平凡的作答中脱颖而出,那么如何能做到避免误区的出现呢?
一.囫囵作答,忽视审题
审题是作答题目的前提,但在面试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为了挤占思考时间而快速审题、忽视题目核心信息的问题。刚开始不知道到底要审什么,会出现通篇划重点,作答时要么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要么是一股脑作答,根本不清楚重点是什么;学习到后期,则是会出现不考虑题目情境,只考虑人际矛盾,而忽视工作安排,并且在解决人际矛盾时只用自己提前储备好的内容作答,缺乏针对性,套路性极强。
因此,在审题时还是要重点审清楚几个方面:一是审清楚问法,看问的到底是“怎么看”还是“怎么办”、或者是“怎么沟通”,不同的问法作答的重点不同,应区别清楚;二是审清楚身份,看自己到底是“新人”还是“有经验的老人”,是“普通工作人员”还是“负责人”,不同的身份特点不同、职责更是不一样;三是审清楚矛盾,看题目需要解决的到底是单纯的人际矛盾还是掺杂有工作的问题的需要去协调,这些都将决定后面作答时的重点。
二.缺乏情感,无法共鸣
不少同学在面对人际题时只知道要保持“阳光心态”,但却从未深层次想过为什么,以至于作答时极其缺乏情感,显得特别假。比如,有道题是这样,说:“你是一位新人,刚进入单位时领导安排一位老同事来指导你的工作,但一段时间后他不愿再指导你,甚至到处和其他同事说你的不是。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大家在答题时都知道要保持“阳光心态”,不能盲目指责同事的不当之处,会刻意选择避开对同事的评价,只是单纯进行自我的反思。而结合题目情境而言,任何人面对这种情况心里面多少都会觉得很不舒服,甚至会有点委屈,但大多数人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选择了避而不谈,这样就无法和考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机械套路,千篇一律
学习到了最后阶段,最害怕的就是出现一些套路化表达以及被培训过的痕迹,因此,还是要让考生回到最初“懵懂自然”的状态,最终呈现一种“无招胜有招”的高级状态。其实,也就是要把之前所学的一切消化,融入自己的情感,最终变成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吸引考官的效果。练习人际题时也一样,要想不落窠臼,就要不断练习,形成自我的方法。
四.生活工作,模棱两可
应然与实然。人际关系题目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很容易使我们混淆应然和实然的边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各自的为人处世原则,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自我意识的提升,我们趋利避害的特性更加凸显,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结构化面试中的人际交往题目,考查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人际关系,透过人际矛盾的处理过程,可看出你是否具备大局观、团队意识、有效沟通等素质和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秉持着阳光心态积极做内部归因,从整体出发,理性客观地去解决问题。例题中,我们要想体现出不推诿、积极承担的气度和态度,可以先进行自我问题的反思,如:向领导说明确实是自己没有做好帮带工作,辜负了领导对我的信任,并表示会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后会以更积极认真的态度指导帮助小陈。主动与小陈交流,承认此前是自己对他指导不够,希望他能够谅解,并听取他的想法和意见,了解其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和诉求。
五.重视人际,遗忘工作
人际与工作。最后一对概念是最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考生们往往止步于矛盾主体之间的沟通劝说,以为交流好了就可以冰释前嫌、皆大欢喜了。殊不知面试情境下的和谐人际关系是为顺利开展工作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切不能舍本逐末、以偏概全。例题中,我们展现出自己道歉的诚意并多方沟通后,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对新人的指导工作,争取其配合,将搁置的工作进度迎头赶上。对此,我们可以在最后加上如下作答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平衡好本职工作和指导新人的关系,持续关注小陈的工作情况,及时指出问题,帮助改进,在共同进步中达成工作目标。
六.落入陷阱,自以为是
避开陷阱,直击本质。人际关系处理类的题目考查的是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两大维度,虽然题目当中的问法绝大多数都是“怎么办?”,但是在办法也就是技巧的背后隐含的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意识。一般人际关系的处理题目当中题干会给出“我”和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比如说“你和同事共同完成一项工作,由于同事的失误,造成工作进度受到影响。领导却严厉批评了你,你怎么办?”“领导把你误认为小刘,严厉批评了你,你怎么办?”等。要想解决好问题,我们肯定需要对于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尤其是人际问题。有些同学在答题中会直接把题干当中的某些表述比如“由于同事的失误”“误认为小刘”等当作是问题的根源,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掉入了出题人的陷阱当中。我们需要的是分析这背后隐含的原因,试想“你和同事共同做一份工作,同事出现了错误”这背后仅仅是同事的问题吗?显然不是的,既然是合作,必然是一个团队,那我就有提醒同事、监督同事、保证工作质量的义务,既然出了错,说明我的身上也是有一定责任的。这就需要小伙伴分析出来,如此才能在正确的判断下去构建答题内容。同理,“领导把你误认为小刘”这过程当中暴露出来的也不是简单的“误认为”,更多的说明领导不清楚“我”在做什么,领导并没有记住“我”。背后的根源在于,“我”向领导汇报工作比较少,领导不清楚“我”的状态。所以,各位备考的小伙伴还是需要注意,不能仅仅从题干着手来解决,要学会避开题目的陷阱,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