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页展示
图片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知道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造、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2.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生能够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养成勤奋钻研的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难点:正确地评价曹操的功与过;区分赤壁之战的史实与《三国演义》记载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学生:“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大家都出去旅游了吗?”让同学们分享出行的交通工具,引出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并问“飞机、汽车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些发明又与什么大事件相关呢?”在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本课学习。
(二)新授
环节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工业革命背景条件,让其联系已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归纳。即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原料);3、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4、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老师补充,对本部分进行小结,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和赞扬。
环节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请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罗列成就。即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话、无线电报;4、化学工业的建立:炸药、塑料、人造纤维。
之后提问:1、为什么电力能被广泛应用并最终取代蒸汽动力?即电力作为新能源,较为清洁、廉价。2、每一项重要的成就的背后,都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从而推动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特点。
环节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教师提问: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发明来源: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2)范围: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3)进程: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影响
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依据史料及教材,小组讨论,教师补充,即(1)生产力领域: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生产关系领域: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3)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巩固
教师提问:世界市场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四)小结
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归纳,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特点及影响。
(五)作业
课后,搜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他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