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流行语仅记录了社会的某个侧面,不必苛求其承担为整个社会画像的责任。问题在于,作为一种“流行” 的流行语评选,在客观上,起到了某种信息过滤的作 用,或多或少影响人们对于某些更深刻社会情绪和问题的判断与记录。确实,每个人或都能从流行词中找到关联,这种抽象的关联却又注定是窄化和不确定的。
上述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每个人都能从流行语中得到一些启示
B. 流行语对社会的记录是不全面的
C. 流行语的评选可能会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产生偏差
D. 流行语是人们对社会现实最集中的反映
2. 王国维在读到清代学术时说:“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这种 “大”与“精” 的结合,使清代文化艺术发展具有总结性,即集传统之大成的潮流,所谓“集 大成” ,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如在文化学术方面,《康熙字典》《古 今图书集成》等的编修;在美术方面,如《清工部工程做法》集历代建筑之大成,苑囿 离宫集公私、南北园林之大成,景德镇官窑集历代制瓷之大成,造办处诸作集历史特种工艺之大成等;内府庋藏,至乾隆朝而极盛大备。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 清代学术著作是对于前朝的总结和发展
B. 清代文化艺术具有集大成的总结性特性
C. 王国维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的成就
D. 清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大名鼎鼎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 为太阳、星星、月亮,那么不能发巨大光亮的人,可不可以心里想着“ 只做一只蜡烛也好” ,照亮身边的一圈人,照亮身边这个社会的角落?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 蜡烛竭尽全力奉献礼会,值得赞扬
B. 蜡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值得赞扬
C. 只要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再小的奉献也是伟大的
D.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里装着他人,装着社会,就是伟大的
4. 1872年创刊的《申报》标志着“上海进入了新媒体时期” 。一面在报纸版面上可 看到论说、商业、社会新闻、广告等一字排开,一面与之相对应,城市“基于各种网络 的流动和交换,是八面来风,五方杂处的中心地:货物、人员、服务、文化、记忆乃至 于新闻等,无一不在流动交往之中” 。的确,这些年来有些文学史学者从报刊杂志、广 告等传媒来考察文学的历史形态,就不再局限于作家作品的批评,而把文学看作话语或 风格竞争的场域,更延伸到与城市文化的联系,但视野似乎还不够宽广,还需要把文学 传媒所涉及的政治与美学、性别与阶级、真实与虚拟等方面与社会现状、文化空间、权力关系及其历史流变相联系,而作一种有机动势的描绘。
这段话主要说的是:
A. 《申报》创刊的标志性意义
B. 文学历史形态考察方法的变革
C. 如何根据文学传媒考察文学历史形态
D. 分析文学历史形态应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5. 苏州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评弹与昆曲这对“姐妹花”。于是有“状 元、优伶为苏州土产”之说。昆曲曲高和寡,主要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评弹雅俗共赏, 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相应于苏州人的性格,昆曲被称为“水磨腔” ,评弹弦 索叮咚则如江南水韵。如果说评话有如太湖般开阔澎湃,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 似水长流的评弹,深藏着苏州人的市隐心态,流淌着苏州人的心曲,叙说着苏州人的机 敏、睿智、沉稳和变通。进茶馆品茗听书成为苏州市民生活方式,绅商官宦则把评弹艺 人请进家门举办堂会。苏州的大街小巷飘荡着悠悠的评弹音乐和声如金石的评话,与小桥流水、枕河粉墙融为一幅有声有色的苏州图景。
这段话主要说的是:
A. 昆曲与评弹的区别和不同受众
B. 评弹成为苏州市民的生活方式
C. 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共生关系
D. 评弹受众广泛,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