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面试备考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 教师面试备考

教师招聘高中历史《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安徽教师招考网 | 2023-12-27 12:04

收藏

一、教材页展示

0

0

0

0

0

0

0

0

一、教学目标

1.充分了解全面抗战的历史进程,掌握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史实,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方法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抗战胜利成果来之不易。

3.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弱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史实和评价,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难点: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保卫黄河》片段,先提问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得出与日军进攻上海,上海沦陷有关。再进一步提问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抗的,最后结果如何,顺势导入本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讲授

环节一:正面战场,顽强抵抗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教材,以口头表述的方式完成课件上展示的相关表格。

会战名称

?

时间

评价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1月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忻口会战

1937年9月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秋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此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

(2)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正面战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我军牺牲人数图,提问学生感受。

明确:正面战场斗争激烈,我军以巨大牺牲顽强抵抗,最终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并为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环节二:敌后战场,配合有效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共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图,请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学生根据地军民依据地形采取的战法有哪些。

明确:根据地军民依据地形采取了地雷战、地道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打法。

(2)教师请学生观察百团大战作战图及文字说明,提问学生百团大战发生的时间、地点、指挥官、军队及作用。

明确: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破袭日军交通线,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摧毁大量敌人据点,打破了日军“囚笼”,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励了士气。

环节三:夺取胜利,探因析意

(1)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有关东方主战场的内容,提问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和中国战场的作用。

明确: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教师提问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抗战胜利,为建设新中国做准备召开了哪次会议,最大意义是什么。

明确:中共七大。这次会议最大的意义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历史纪录片片段,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抗战胜利的标志和原因。

明确: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至此全民族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胜利的原因有①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④正确的战略(持久战)战术(游击战);⑤日本发动侵略的非正义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

(4)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世界近现代史》文献资料,请学生结合教材探究思考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明确: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弱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三)巩固

教师请学生思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明确:①二者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②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③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如皖南事变)。

(四)小结

教师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各个方面反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做适当补充。

(五)作业

课下请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课堂笔记,要求层次分明,详略有序,下节课进行展示。

四、板书设计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0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