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综合知识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 教育综合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二)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 | 2024-09-05 10:04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

1.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按照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进行组织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当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在概括和抽象程度上高于学习的概念时,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被称为(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联结学习

1.【答案】B。解析:考察的是下位学习的概念,将抽象能力弱的归纳到抽象能力更高的概念之下,属于下位学习。

2.爸爸在教小明“恐龙”的概念时,如果直接给小明看这个恐龙词,小明无法理解,如果爸爸给小明看恐龙的照片跟视频时,小明就能理解,当他听到或者看到恐龙这个词时就会呈现恐龙这个形象,小明的这种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 B.符号表征学习 C.命题学习 D.程序性知识学习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知识学习分类。A选项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例如,灯是照明的工具,这属于对灯这一类事物的本质把握,属于概念学习。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恐龙的本质。与题干不符,排除。C选项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例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二倍,揭示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D选项程序性知识学习属于安德森的知识分类,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例如,如何使用洗衣机。与题干不符,排除。B选项符号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如汉语的词汇教学和英语的单词教学都属于符号学习。题干中“恐龙的照片和视频”属于符号,对特定刺激学习。故答案选择B。

3.在教学中讲授“果实”这一概念时,既选择可食果实如橘子,又可选择不可食果实如棉籽,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果实”这一概念,这是运用了( )。

A.正反例配合法 B.比较法 C.变式法 D.直观法

3.【答案】C。解析: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题干变化的是能否食用这个非本质特征,所以选C。

4.教师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的概念的本质特征,这运用了( )。

A.命题 B.符号 C.反例 D.正例

4.【答案】D。解析:符号学习,又称为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为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有关特征的例证。题干中用燕子、麻雀来说明鸟的本质特征是“前肢为翼、无齿有喙”,运用了正例。

5.学习“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属于( )。

A.表征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定义性知识学习

5.【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表征学习即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三类。命题学习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体现了北京和中国的关系。

6.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是根据知识的( )。

A.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B.知识表征方式的不同

C.知识的功能和作用不同 D.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6.【答案】A。解析:根据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的产物,即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知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得到的直观的、生动的知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理性知识的基础。感觉、知觉、表象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认识活动形式。理性知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的产物,即理性认识阶段获得的知识。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和改造而成,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本认识活动形式。根据知识的表征(呈现)方式和作用不同,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7.从人类知识的来源分类来看,小红通过观看《中国诗歌大会》节目获得的诗词相关知识属于( )。

A.间接经验知识 B.直接经验知识 C.隐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7.【答案】A。解析:根据人类知识的来源分类,将经验划分为直接知识经验和间接知识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小红通过观看《中国诗歌大会》获得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知识,故此题选A。

8.人类知识的来源分类来看,小红通过观看《中国诗歌大会》节目获得的诗词相关知识属于( )

A.间接经验知识 B.直接经验知识 C.隐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8.【答案】A。解析:根据人类知识的来源分类,划分为直接知识经验和间接知识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小红通过观看《中国诗歌大会》获得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知识,故此题选A。

9.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 )。

A.产生式 B.命题 C.运算 D.程序

9.【答案】A。解析: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0.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有效策略是运用( )。

A.变式 B.图式 C.举例 D.分析与综合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变式的应用。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在学生对概念的关键特征有了基本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变式来帮助学习者辨明概念的无关特征,更精确地理解概念的含义。通过变式,学习者可以看到概念应用情境的各种变化,促进对概念的灵活应用。题干中强调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故此题选择A。

B选项图式是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C选项举例可以呈现正例和反例。

D选项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1.某体育老师在教学生游泳之前,先组织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游泳知识,这一阶段关于学生的学习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学习的游泳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

B.学生学习的游泳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C.学生对游泳知识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D.学生对游泳知识的记 忆属于长时记忆

11.【答案】A。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短时记忆在大脑储存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长时记忆储存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学习程序性知识要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比如一个人在学习游泳之前,会读一些关于游泳知识的书籍并记住某些动作要领,这是陈述性知识,以后通过在水中的不断练习,オ能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动作技能,学会了在水里游泳,此时为程序性知识。题干中并未涉及到学生关于游泳知识的记忆储存时间长短,因此选项CD与题干无关。故答案选A。

12.对于一个某一专业领域的初学者来说,他学习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多的属于(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内隐知识

12.【答案】A。解析:陈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对于一个某一专业领域的初学者来说,他学习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多的属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清楚、只能借助于某种方法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知识是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内隐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13.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其中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属于( )。

A.隐性知识 B.显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13.【答案】D。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14.学生掌握鸟是“有羽毛”的“动物”的本质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会飞等特征无关,这样的学习是( )。

A.表征学习 B.推理学习 C.命题学习 D.概念学习

14.【答案】D。解析: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15.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 )。

A.并列组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15.【答案】B。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上位学习中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一般立方体包含正方体和长方体,属于概括水平较高的。

16.下列选项中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

A.学习的定义 B.产品的使用说明

C.汽车驾驶方法 D.问题解答思考过程

16.【答案】A。解析: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说明“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学习的定义”、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学习”的问题,因此属于陈述性知识,故本题选A。

17.学生已经有“反击侵略是爱国行为”这一命题,现在要学习“保持环境卫生也是爱国行为”。这是一种( )。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7.【答案】A。解析: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18.“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18.【答案】A。

19.小刚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大小或光滑程度的方法,来增强或减弱滑板的摩擦力。这主要说明小刚能够运用( )。

A.元认知知识 B.描绘性知识 C.情境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9.【答案】D。解析: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题干中改变接触面面积和光滑程度来增强或减弱摩擦力,属于程序性知识。

20.学习“哺乳动物”有“哺乳”和“胎生”两个最显著的特征,这是一种( )。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机械学习

20.【答案】A。解析:概念学习指的是学习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者是共同属性,题干描述的哺乳动物有“哺乳”和“胎生”的两个显著特征,这是哺乳动物的本质特征。

21.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A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圆的面积 B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21.【答案】A。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题目中只有A选项属于,其他三个选项属于陈述性知识。

22.“圆指的是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曲线”,这是一种(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并列组合学习

22.【答案】B。解析:概念是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是区分事物的关键。概念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题中的描述属于掌握了圆的本质属性,属于是属于概念学习。

23.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的那个词,这属于( )。

A.形象概括 B.理性概括 C.表象概括 D.感知概括

23.【答案】D。解析:感知是指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感知概括即是看到事物最开始就概括了整体。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的那个词就属于感知概括。故答案选择D。理性的概括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它是通过对感性认识经验加工改造,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24.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4.【答案】C。解析: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属于下位学习。故此题选C。

2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25.【答案】B。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26.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是(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命题学习

26.【答案】D。解析:命题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因此它被看成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它旨在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27.根据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 )。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C.符号知识和概念知识 D.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7.【答案】D。解析:根据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8.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老师呈现直角三角形的各种变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

A.激发学生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 D.突出概念本质

28.【答案】D。解析: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因此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故本题选D。

29.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知识巩固 B.知识回忆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29.【答案】C。解析: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30.背诵一篇文言文,经过20分钟刚好背诵并正确回忆,为了巩固,又增加10分钟的背诵时间,这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为( )。

A.50% B.100% C.150% D.200%

30.【答案】A。解析:所谓的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有( )。

A.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B.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C.学习材料的内容 D.遗传因素的影响

1.【答案】ABC。解析: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包括: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学习材料的内容。所以答案选择ABC。

2.知识的应用包括( )四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基本环节。

A.审题、联想 B.分析、综合 C.解析、类化 D.识记、保持

2.【答案】AC。解析:有人认为知识的应用主要经历了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这四个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基本环节。

3.能够真正促进知识长久保持的方法包括( )。

A.深度加工 B.简单复述 C.多元表征 D.将所有知识做笔记

3.【答案】AC。解析: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包括:(1)加工深度;(2)多元表征;(3)应用情境与学习情境的一致性。

4.在概念的教学中,以下哪些建议可供遵循( )。

A.概念分析 B.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C.采用正例、反例与特征 D.建立概念关系图

4.【答案】ABCD。解析:概念教学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变式;比较。

5.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尽管学习很刻苦,所花时间比别人都多,但总是事倍功半,一到考试,该记得记不住,记得不准确,成绩不理想。针对小强的情况,应如何帮助小强提高记忆效果?( )

A.让小强再多背几遍,十遍不行就二十遍,二十遍不行就五十遍

B.让家长多督促其反复背诵

C.帮助小强全面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建立意义记忆

D.根据小强的实际,教会他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记忆质量

5.【答案】CD。

6.知识的理解是经过对教材的( )实现的。

A.直观 B.比较 C.抽象化 D.概括化

6.【答案】AD。解析:知识的理解一般是通过对教材和直观和概括化完成的。

7.概念获得的基本形式是( )。

A.概念理解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内化

7.【答案】BC。

8.为了提高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

B.对高年级学生要教会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

C.要求学生不用太理解,只需反复诵读

D.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以辅助意义记忆

8.【答案】ABD。解析:为了提高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理解是记忆的基础;②对高年级学生要教会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如使学生学会对记忆材料进行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③考虑延缓重现的作用,也就是利用记忆恢复现象;④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首先必须对记忆材料有透彻的理解,然后训练机械记忆以辅助意义记忆。

9.下列属于“鱼”这个概念的正例有( )。

A.草鱼 B.鱿鱼 C.鲫鱼 D.鲤鱼

9.【答案】ACD。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10.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A.知识的认知 B.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保持 D.知识的提取

10.【答案】BCD。

11.知识理解的标志是( )。

A.知道“是什么” B.知道“为什么” C.能举例复述 D.融会贯通

11.【答案】ABCD。

12.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

A.知识获得 B.知识保持 C.知识提取 D.知识运用

12.【答案】ABC。解析: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过程,知识的运用不属于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1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 )。

A.知识识记 B.知识保持 C.知识提取 D.知识获得

13.【答案】BCD。解析: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从信息加工角度,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过程。

14.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 )。

A.归属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 D.概念学习

E.命题学习

14.【答案】CDE。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学习种类划分的掌握情况。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划分的。

15.提高知识概括的措施包括( )。

A.充分运用变式 B.科学比较

C.适当运用正例、反例 D.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15.【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概括的内容。

选项A,教师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组织学生的感性经验时一定要运用变式,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对概念加以说明,以突出其本质特征。

选项B,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比较事物实现的,比较还须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人们常常通过把某一事物和与它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之间的不同点,再把这个事物和与它差别很大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选项C,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概括时,必须会合理运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这样才能有助于区别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选项D,要真正地获得知识,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概括。

综上所述,知识的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知识概括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是自下而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提高知识概括措施包括运用变式、比较、正例反例、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故本题选ABCD。

三、判断题

1.过度学习会造成过度疲劳而影响记忆效果,因此要慎用过度学习法。( )

1.【答案】×。解析:过度学习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时,学习效果最好。

2.一般来说,例——规法优于规——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规——例法教学。( )

2.【答案】×。解析:例——规法和规——例法没有好坏之分。

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将新的命题与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组织。( )

3.【答案】√。解析: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将新的命题与命题网络中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组织。

4.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是变化。( )

4.【答案】×。解析: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5.知识学习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存储于短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 )

5.【答案】×。解析:在知识学习的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存储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这些就会出现遗忘。故本题说法错误。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