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育综合知识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 教育综合知识

2020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52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 | 2024-09-05 10:05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一种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叫做( )。

A.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结构学习

2.记忆是人脑对( )。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C.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

D.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问答题方式测试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巩固程度,这是利用记忆中的(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再认 D.回忆

4.有一种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表明他在认知方式上属于( )。

A.场依存方式 B.沉思型方式 C.冲动性方式 D.场独立方式

5.短时记忆的容量( )。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2个组块

6.“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一好百好”说明社会知觉中具有( )。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人的( )。

A.注意能够分配

B.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

C.注意范围很大的

D.注意不稳定

8.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次日起( )内作出处理。

A.10日 B.20日 C.30日 D.40日

9.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 B.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0.俗话说“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故本题选A。

2.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故本题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识记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的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题干中标准化考试中的问答题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已有的学习知识,属于回忆。故本题选D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的差异。杰罗姆·卡根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的学生在认知问题的速度很快,但错误率高。沉思型学生在认知问题的速度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赫尔曼·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作出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题干中强调思考问题参照内部线索属于场独立的特征。故本题选D。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容量有限,7±2个组块;操作性强;易受干扰。故本题选D。

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中存在着多种心理效应,常见以下几种:社会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其中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题干中“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一好百好”属于典型的晕轮效应。故本题选C。

7.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四个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题干中“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强调进行视觉和听觉两种活动,属于注意的分配。故本题选A。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9条明确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故本题选C。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分类。思维有如下几种分类:D选项,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B选项,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C选项,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题干描述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划分,故本题选B。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斗争的类型。动机斗争分为四类:双驱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其中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题干中“想吃粥、又怕烫”属于趋避冲突。故本题选C。

文章来源于教师招聘网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教师招聘报名入口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