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试题题库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资格 > 试题题库

教师资格国考中小学教综笔试模拟题21

教招网 | 2024-09-07 01:26

收藏

【人物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0

【相关著作】《论语》

【主要理论】

1.关于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

3.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的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2)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4)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名言】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试题示例】

1.【单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体现了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观点。故本题选B。

2.【单选】“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庶、富、教”是孔子的主张,即首先需要让百姓富裕,然后施行教化和仁德;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笃志”“内省”;墨子指出教与学是一个整体,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量力所能至”,强调学以致用。故本题选A。

3.【单选】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并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评价:“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故本题选A。

关注公众号

  推荐资料:教师资格证笔试图书教材 网课推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