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综合素质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资格 > 备考资料 > 综合素质

唐代超2600首诗带有霜字

华图教师网 | 2024-10-24 09:26

收藏

  “霜降”被称为二十四节气里最有意境美的名字:晶莹的霜花从天上纷纷扬扬飘落,充满深秋的韵味。古人常常以“霜”入诗,仅唐代带有“霜”字的诗就有2600多首。但殊不知,霜降并非霜“降”,“霜降”是古人的一个美丽误解。

  霜降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大多出现在晴天,所以民间有“浓霜猛太阳”之说。晴朗的秋夜,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地面开始散热,如果温度骤然下降,低于0℃时,水汽就会凝结于草叶、泥土之上,或是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形成六瓣的霜花,晶莹剔透、熠熠闪光。一年中,这种现象的首次出现一般在10月23日前后。气象学上,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不过古人没有现代的气象学知识,在他们的概念里,霜不是这样凝结而成的,而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霜”字上面是“雨”,表示水汽;下面的图形有的学者认为是树木经霜后树叶飘落的样子,也有学者认为是桑树的样子,“桑”作为一个声符。但不管哪种解释,霜的意思都是水汽自上而下形成的物质。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有了“霜始降”的物候记载,西汉的《淮南子·天文》提到了“霜降”这个节气。《淮南子·天文》中写道:“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青女,是神话中主管霜雪的女神。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深秋时节,虫子都冬眠了……天女红袖一甩,霜从天降。

  基于这样的认知,在古诗词里,古人经常用“降”“落”“坠”“下”来描写霜。这些字都有自上而下的动感,仿佛霜如雨、雪一样从天而降,比如汉代张衡写的“繁霜降兮草木零”,宋代张耒写的“夜霜欲落气先清”,明代谢榛写的“秋霜下白苹”等。

  除了“霜从天降”,古人还以为“露结为霜”,即霜是由露水凝结而成的。先秦的《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国时期曹丕有这样的名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宋代晏几道笔下有“天边金掌露成霜”的诗句。可见,古时这种“露结为霜”的看法也很普遍。元代专门总结节气的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霜降节气是“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是天气一冷,露水就凝结成霜了。但现代人从露和霜产生的原理知道,“露结为霜”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虽然露和霜都是水汽凝结而成的,但它们之间并没有转化关系,而是分别单独形成:气温在0℃以上时,夜晚的水汽就凝成露;气温在0℃以下时,就凝成霜了。并不是在同一个晚上,水汽先凝成露水,再结成霜。所以严格说来,“霜降”其实是霜“凝”,并非霜“降”,更不是“露结为霜”。

  来源:新浪微博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