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备考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教师招聘中学历史笔试试题5

华图教师网 | 2024-10-31 10:23

收藏

  21.公元前513年冬,赵鞅“铸刑鼎”,将“刑书”公之于众;对此,鲁国孔丘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主要反应了春秋后期( )。

  A.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必然性 B.孔子捍卫礼乐制度的合理性

  C.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 D.士作为独立社会阶层的产生

  22.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家庭手工业的山现

  2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24.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生产的唯一模式 B.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扶植小农经济

  25.“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参考答案】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亡国,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事件的评价,不是在论证晋国统治秩序瓦解的原因,故A项错误;孔子对赵鞅铸刑鼎的评价体现的是孔子对该事件的不满,而不是在捍卫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仅根据孔子的言论无法得出士作为独立的阶层出现的结论,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C。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关系,另一个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耕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故本题选C。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A项是造成题文现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错误,当时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力图改革田制,还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矛盾;D项是土地兼并造成的结果,并非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制度,任何解决方案都失败说明,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故本题选B。

  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因为有些大封建庄园或官府控制的大土地上如军队屯田等就是集体耕作方式。故A错误,符合题意;BCD项都答小农经济的特点或影响,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A。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可知B、D选项和题意无关,可以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排除A。故本题选C。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