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879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1896年,毕晓普夫人从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奉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康、重庆等地,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113幅照片的书-《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 B.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
C.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 D.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
122.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3.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124.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这说明义和团( )。
A.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B.深得清朝上层支持
C.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D.能够掌控京津形势
125.一场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使西方列强深刻的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场农民运动指的是( )。
A.三元里抗英事件 B.太平天国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参考答案】
1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能在中国旅行特别是能在中西部即中国内地旅行足以证明当时中国内地是开放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妇女地位提高、通商口岸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毕晓普夫人的旅行和殖民活动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结合所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变化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故选C;A与材料无关,排除;19世纪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扩大税源,故B错误;D与“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且还下今封闭”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1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可看出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只能说明清政府思想的松动,并没有体现体制的转变,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既可以看到清政府对士人的放弃,也可以看到士人对政府的冷淡,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整个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或内容,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C。
1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通过材料“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故C项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是剿灭,后又变成了招抚,其招抚的目的是要把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非真心支持义和团,故B项错误。D夸大了义和团的影响力,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选C。
1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A.材料中的农民运动并不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是列强放弃瓜分中国。C.反割台斗争并不是农民运动。D.从材料中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明显可以看出应该是义和团运动以后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