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行测

首页 > 试题资料 > 公务员行测

在中国文学对外传译过程中,语言文字差异往往是心理距离产生的直

华图公务员题库 | 2025-01-19 19:18

收藏

  题型:单选题(分值:1)

  在中国文学对外传译过程中,语言文字差异往往是心理距离产生的直接原因。相比于高语境的文字符号,多模态符号以感官认知为基础,对语言文化语境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产品短小精悍,甚至自成一体。虽然色彩、表情、肢体语言等多模态符号也存在较强的文化属性,但在多媒体和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互动融通,对多模态符号的认知差异已日渐缩小。将中国文学作品多模态化,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辅助翻译和传播,乃至用多模态符号重新呈现文学作品,制作漫画、有声书、声音剧、短视频、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可有效拉近目标受众与源语文化的心理距离。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学创作与传播迎来新机遇

  B.多模态化翻译缩短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距离

  C.中国文学应以多模态形式出现在外国受众面前

  D.文学翻译需突破语言差异,准确传递作品内涵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的观点。文段首先指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过程中产生心理距离的原因在于语言文字差异,接着引出“多模态符号”的话题,论述其对语言的依赖度较低,且不同文化群体也逐渐对多模态符号形成共同认知,最后提出对策,即将中国文学作品多模态化,可拉近受众与源语文化的心理距离。文段为“分—总”结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最后一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作者观点。

  因此,选择C选项。

  要点:

  A项:表述笼统,未明确体现出中国文学借助多模态符号实现对外传播的举措,对作者观点理解不准确。

  B项:缺少话题词“中国文学作品”,与作者观点话题不一致。

  D项:缺少话题词“中国文学作品”“多模态化”,与作者核心观点不一致。

  来源: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模考(第14期)

公务员试题

  以上是安徽省公务员模考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2025年安徽公务员考试,安徽省考模考,安徽公务员模考,请继续查看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模考(第14期)试题题库或最新公务员试题题库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