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 大阪世博会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办,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中国贸促会代表中国政府组织参展的中国馆以( )为主题,全面展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展现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
A.“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
B.“生态、科技、智能——生活的艺术”
C.“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智慧的未来社会”
D.“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时政知识。
第二步,大阪世博会于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办,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中国贸促会代表中国政府组织参展的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全面展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展现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D项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2. 下列公文需要在版头标注签发人的是:
A.某市政府向省教育厅报送的《关于申请增设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请示》
B.某县教育局向本县各中小学下发的《关于做好期末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
C.某企业向合作单位发送的《关于变更项目合作协议的函》
D.某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公告》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文知识。
第二步,《关于申请增设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请示》的文种为请示。请示属于上行文,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九条:“(六)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故该公文版头部分应标注签发人姓名。A项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关于做好期末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的文种为通知。县教育局向本县中小学下发的通知属于下行文,无需标注签发人。B项错误。
C项:《关于变更项目合作协议的函》的文种为函。企业向合作单位发送的函属于平行文(不相隶属单位间往来公文),国家标准不要求标注签发人。C项错误。
D项:《关于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公告》文种为公告。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公告属于公布性公文(面向公众广泛告知),公告无需标注签发人。D项错误。
3. 上海之所以称为“申城”,是因为春秋战国时( )曾被封于此地。
A.黄歇
B.孙武
C.伍子胥
D.信陵君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
第二步,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孙武被尊称为孙子,又称“兵圣”、“兵家至圣”,有“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之誉。所著《孙子兵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该书阐述了战争制胜的规律、战略原则、临阵战术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书中强调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应对客观之道,充满辩证法。B项排除。
C项: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投靠公子光门下,策划刺杀吴王僚。前514年,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成功,伍子胥官至吴太宰。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人在柏举击败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前496年,吴王病亡,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嚭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伍子胥又规劝吴王不要攻打齐国,因夫差取得艾陵之战的胜利,而渐渐被吴王疏远。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其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水战兵法》。C项排除。
D项: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中国战国末期魏国名将。中国战国时四公子之一。D项排除。
4. 公文的生效时问一般在:
A.印制日期
B.发文日期
C.定稿时间
D.成文日期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文处理知识。
第二步,签发日期即成文日期是公文生效的时间标志。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签发人签发公文,应当签署意见、姓名和完整日期;圈阅或者签名的,视为同意。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印制日期是公文印发的时间。A项排除。
B项:发文日期是宣传工作公文必须注明文件发放的具体时间,以表明公文的生效日期。日期必须写全称,即包括年、月、日,以免他日考查时发生困难。B项排除。
C项:成文日期是公文完成并定稿的时间,是公文生效的标志。C项排除。
5. 甲看到邻居家3岁的儿子乙坠落水中,因为和邻居有矛盾,有能力救助而不救,致使乙被淹死。甲的行为:
A.构成不作为犯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见死不救罪
D.无罪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犯罪概述知识。
第二步,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根据刑法理论,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因此,要构成不作为犯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①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②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
③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在特定情况下,如法律规定对近亲属包括母亲在内有救助义务,有义务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的,有可能涉嫌不作为犯罪。
然而,我国《刑法》中并没有与“见死不救”相对应的罪名。因此,见死不救若构成犯罪需满足上述条件。有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会构成犯罪,但题干中的“甲”不具有救助义务,属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构成不作为犯罪,行为人必须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而且有实际的可能性去履行该义务,同时不作为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在本题中,甲与邻居家的孩子并无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关系,故构成不作为犯罪。排除。
B项: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本题中甲并非行为人,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排除。
C项:我国刑法中没有直接规定“见死不救罪”。排除。
二、多选题
6.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
B.经济生活中最早和最经常出现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C.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减少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D.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会引发供给不足通货膨胀
【答案】A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
第二步,A项: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A项正确。
B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经济生活中最早和最经常出现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早研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是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们。B项正确。
因此,选择AB选项。
【拓展】C项: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选项C中表述为“厂商生产成本减少”,与厂商生产成本增加不符。C项错误。
D项:结构失调即由于一国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等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而引发通货膨胀。中国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因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中国也时有发生。
供给不足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而引起通货膨胀。“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发生的隐蔽型通货膨胀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商品供给严重匮乏而致。选项D中表述为“供给不足通货膨胀”,与结构失调通货膨胀不符。D项错误。
7.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优点,可用于:
A.水下定位
B.地下资源勘查
C.清洗电子元器件
D.体外碎石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声学知识。
第二步,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其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优点,使其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A项: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能够保持较好的方向性和穿透性,因此常被用于水下定位和导航,例如声呐系统使用超声波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A项正确。
B项:超声波能够穿透一定深度的地层,在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等现象。通过对这些反射和折射信号的接收和分析,可以探测地下的地质结构、矿藏分布等情况。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利用超声波测井技术可以获取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为寻找石油资源提供重要依据。B项正确。
C项:超声波清洗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当超声波在清洗液中传播时,会形成许多微小的气泡,这些气泡在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迅速破裂,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能够将电子元器件表面的污垢、杂质等剥离下来,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这种清洗方式具有清洗效果好、效率高、对元器件损伤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业等领域。C项正确。
D项:医学上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来破碎体内结石,如肾结石、胆囊结石等,而不需要开刀手术,这种方法被称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该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有效方法,避免了传统手术带来的较大创伤。D项正确。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BCD选项。
8. 下列诗句中,既涉及物理变化,又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煮豆燃豆萁,漉鼓以为汁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答案】A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基础知识、化学基础知识。
第二步,“煮豆燃豆萁,漉鼓以为汁”出自两汉曹植的《七步诗》,释义为: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漉:过滤。“燃豆萁”是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漉豉”是过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A项正确。
B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释义为: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将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属于物理变化,其中“烈火焚烧”主要描述的是石灰石高温分解,生成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
因此,选择AB选项。
【拓展】C项:“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出自宋代陆游的《村居书喜》,释义为: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在树林中飞来飞去。其中“花气袭人”主要描述的是花香分子的扩散,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
D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秋词二首》,释义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山明水净夜来霜是水的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三、判断题
9. 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对行政相对人说明执法理由是为了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行为知识。
第二步,知情权是行政相对人的一项重要权利,让相对人了解执法的依据、原因和目的,有助于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行政执法中说明理由制度是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这一制度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种做法有助于确保行政行为的透明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本题正确。
10. 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第二步,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铜的存在形式相对容易获取:铜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多样,有自然铜,即天然的纯铜块,这种形式使得早期人类很容易发现并获取到铜。同时,也有一些铜的矿石,如孔雀石等,这些矿石相对容易被识别,且冶炼难度相对较低,为人类使用铜提供了物质基础。
铜的冶炼技术相对简单: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技术水平有限,而铜的冶炼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设备和工艺。利用简单的熔炉,以木炭等为燃料,就可以达到冶炼铜所需的温度,将铜矿石中的铜还原出来。例如,在一些古代文明遗址中,就发现了简单的炼铜炉遗迹,这表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炼铜技术。
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较为优良: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物理性质,这使得它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工具、武器和装饰品等,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而且,铜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生锈腐蚀,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和外观,这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因素,使得铜成为了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才逐渐开始使用铁、铝等其他金属。
因此,本题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