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政治学)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西湖会议、《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2.中共三大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进一步作了肯定。大会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3.国民党一大会议内容、政治纲领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大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点。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5.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作用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1.中共四大、五卅惨案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党的“四大”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的阐述,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1925年5月30日上午,上海工人、学生2000多人,分组在公共租界各马路散发反帝传单,进行讲演,揭露帝国主义枪杀顾正红、抓捕学生的罪行、反对“四提案”。租界当局公然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其中捕去学生四十余人,射杀学生四名,击伤学生六名,路人受伤者十七名,死了三名。6月1日复枪毙三人,伤十八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2.省港大罢工的形成、意义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由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至1926年9月18日,国民政府宣布将于10月10日解除对香港封锁。10月10日,罢工委员会解散,省港大罢工正式宣告结束。省港大罢工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有效的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为国际工人运动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广州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统一
省港大罢工的这批罢工工人,成为当时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有力支柱,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和巩固,这就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以及工农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决议案》
中国国民党于1926年是日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58人。会议通过决议,继续执行孙中山遗嘱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O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26年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谭延间等九人联名向全会提出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意图在于把共产党人排挤出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打击中国国民党左派,夺取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权。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高涨
1.北伐战争的背景条件、战略方针、发展过程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
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国民革命军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的主力,争取张作霖、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为雄厚的张作霖部。
2.叶挺独立团,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汀泗桥是湖北省咸宁市境内的军事要隘,武汉南面的第一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26年8月,北伐军攻入湖北。直系军阀吴佩孚急调重兵扼守汀泗桥,企图阻止北伐军北上。26
日,北伐军向汀泗桥发起进攻,遇到敌人顽抗,前进受阻:当地农军带第四军第12师第36团和第10师28团、29团趁夜从小路直插敌阵地前沿,发起夜袭,力克敌军前沿数处要点。次日凌晨总攻开始,35团从正面吸引敌军注意力于铁路桥,30团和叶挺独立团一营加入攻击行列,北洋军全线动摇,开始向咸宁转移:叶挺独立团由当地农军带路,攀越彭碑的崎岖山路绕道古塘角,向正在沿铁路线撤退的北洋军出其不意地发起猛攻,导致北洋军全线崩溃,朝咸宁方向仓皇逃窜,北伐军夺取了汀泗桥。
为了挽救直系军阀败亡的厄运,吴佩孚调重兵退守另一军事要隘一—贺胜桥。8月27日,叶挺独立团在攻克成宁后,向贺胜桥乘胜追击。吴佩孚亲自率军主力赶赴贺胜桥迎战。8月30日拂晓,叶挺独立团在杨林塘猛攻突入敌人主阵地,向桃林铺攻击前进。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展开了肉搏战。独立团很快突破了敌方防线,向纵深推进。吴佩孚部从侧翼友军阵地反击,企图对叶挺独立团实施包围,独立团遭到敌军三面炮火的袭击,伤亡很大:第10师第28团和第12师第36团适时增援,协力抗敌,突破吴佩孚部桃林铺防线,向贺胜桥发展进攻。第7军攻占王本立后,迅即向贺胜桥东侧的南桥攻击。吴佩孚部正面失利加上侧背受敌,全线动摇,吴佩孚的督战队连杀数位旅团级军官,仍不能挽回败局。最后独立团从正面攻克了吴佩孚的指挥阵地,吴佩孚乘专列仓皇逃往武昌,手下军队纷纷溃退。北伐军于30日上午攻占贺胜桥,俘敌3500余人。在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百战百胜的先锋队,为它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而第七军也因贺胜桥战役,赢得了“钢七军”的美名。
3.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意义
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战略方针正确: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6.苏联的大力支持;7.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北伐战争胜利的意义在于:1.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2.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保证国家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4.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4.湖南农民运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北伐战争时期出现的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革命运动。在北伐前湖南的农运已有较好基础,北伐军进入湖南后,农民更迅速地组织起来,农民运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其他各省。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该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四、大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
2.国民党“清党”运动
蒋介石为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屠杀的运动。1927年3月27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三次会议,吴稚晖、李石曾、古应芬等按照蒋介石的旨意,决定开展“护党救国运动”。此后,清党运动在军队、各省及海外普遍展开,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是:
①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的封建军阀、买办、豪绅阶级相勾结,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②由于当时革命阵营内的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顿时遭到极大的损失,敌强我弱的局面更加严重:③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懂得不多,特别是北伐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在中央领导机关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在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势力发动突然进攻的时候,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经验教训:
①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
②必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方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③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④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