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孔子的哲学思想(哲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实现仁爱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仁”与“礼”是统一的。提出“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1.正名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应该像“君”的样子,为臣应该有“臣”的本分。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孔子的本意在于维护趋于崩溃的周礼,试图用旧周礼之名纠正已经变化的时代。
2.仁学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提出仁学思想意在恢复周礼。广义的仁泛指儒家的一切美好道德,而狭义的仁是指与义、礼、智、信等相对应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但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孔子的“仁”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爱人 ②忠恕之道 ③克已复礼 ④爱有差等 ⑤为仁由己
3.忠恕之道
忠恕是孔子倡导的道德原则之一,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忠恕是仁的一体两面,是仁的实际应用。
4.中腐之道
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其实质在于追求人际间关系的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