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孟子哲学思想(哲学)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世称“孔孟”;早期儒家中子思一派思想由孟子得到传承,有“思孟学派”。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属性,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这些潜能被孟子总结为“四端”。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之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心性修养论:尽心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跃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①孟子主张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②具体而言,孟子认为心、性、天三者统一。
3.“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论
(1)“仁义礼智”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孟子也讲五德,仁义礼智圣。(2)“反求诸己”
的道德自律意识。(3)“养吾浩然之气”的崇高人格追求
4.孟子的政治学说:仁政
“仁政”是孟子整个政治哲学的核心。孟子主张实行王政,反对霸政。他认为霸政是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口服;而仁政是以德服人,能使人“中心悦而诚服”,推恩于民,统治者要与民同乐,亲民爱民。表现为“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政权转移的合理性轨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刑法上“教而不改,而后诛之”、实施仁政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提倡工商。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百姓富裕,“使民养生老死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