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军队文职 > 备考资料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哲学)

安徽华图 | 2020-04-14 10:59

收藏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哲学)

  第一节 科学万能论与生态价值观

  (一)科学万能论的流行与破产

  技术理性主义:一种强调直觉、直观或无意识、本能、欲望、冲动、情感、意志、体验等心理因素在精神活动。

  (二)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生态价值观的基本主张:①生态价值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②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的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行,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

  第二节 传统发展观的误区

  (一)发展观的误区与“发展”的危机

  传统发展观误区的主要表现:①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②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传统发展观引发的当代危机的主要表现: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②呼吸有毒的空气,食用有毒的水、食物、蔬菜,忍受工业带来的污染,忍受生活噪音的无限干扰;土壤的退化、沙化、森林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

  (二)正确看待现代性危机问题

  产生危机的认识根源:是人对自身的重新认识。文艺复兴时期,赞美人性,使人认识到自身价值,对待自身欲望的态度由以往的节制和打压变成了尽量满足,一切变成了以满足自身为目的。

  产生危机社会根源:科技发展是的人的自我意识膨胀。科技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摆脱对大自然的顾忌,满足自身。

  环境危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已经为我们的现代性敲响了警钟。

  社会危机;现代化进程在加快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

  人文和精神危机: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大量财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所短缺,人们出现价值虚无、精神空虚的问题。

  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发展的内涵: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要包含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各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21世纪议程》。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整体协调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未来可持续: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既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