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1月5日)
1.1.
下列有关“伪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伪问题指的是那些没有学术价值意义的问题
B.学术研究中所产生的过剩的问题属于伪问题
C.伪问题指的就是那些没有个性的问题
D.伪问题主要来自于学术工业
1.2.
对文中所引用的事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床匪”普罗克汝斯忒斯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愈容易被模仿的行话愈没有价值
B.狄德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集合名词无视实际精神现象的丰富多样性
C.
D.赵孟頫的例子说明人文科学中学科化的倾向会破坏人文科学的整体性
1.3.
对“这类行话如今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熟。以致令被模仿者——大学教授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对自己仿用自命不凡的行话和令人生畏的集合名词感到羞愧
B.他们的行话被别人模仿得烂熟,说明他们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C.因为他们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类行话,只是会模仿而已
D.他们为自己理论表述上的单纯和清一色而感到羞愧
1.4.
文中第三段横线处填入哪一项最恰当?( )
A.尽管 也许 只要
B.不论 一定 只有
C.不管 一定 只有
D.不论 也许 只要
1.5.
根据原文,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工业多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学术的价值,具有日益学科化倾向及以科学发明权的诉求为指归的特点
B.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小和受邀参加学术研究讨论会的次数多少不应是评价一个教授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C.伪问题仅存在于人文科学中,它将污染学术研究的环境,它的出现意味着纯学术的贬值
D.人文科学不必生硬地模仿自然科学,因为人文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间存在区别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五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1.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2.
“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生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2.3.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
B.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④
2.4.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2.5.
下列说法符合愿意的是( )。
A.美国科学家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37个来自地球外的文明的讯号
B.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所以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讯号,就可能用这个波长
C.37个讯号中所有的都很强烈
D.至今已发现有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C项无中生有,不是材料观点,正确答案为C。
A、B、D项可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而面临这种生产过剩问题的学术工业本身,它的产生则充满了毫无学术价值意义的伪问题”得出。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定位“铁床匪”普罗克汝斯忒斯的例子,该句句首用“至于”说明话题已由前一句的“这类行话愈容易被模仿,愈证明某个行当没有价值”转移到集合名词,接下来的一句继续阐述关于集合名词的论点,因此该例是为后句服务,而不是说明前句,因此A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B项可由第二段“这类集合名词无视实际精神现象的丰富多样性......这篇文章又被重新收入他的全集”得出;C项由第二段最后两句得出;D项由第三段“分‘学科’和‘系’......赵孟頫的诗......赵孟頫的书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知识整体的人文科学,经不起‘学科’和‘系’的分割”得出。
1.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该句,其前一句总括全段,提出有一类伪问题直接来源于行话和集合名词,其后一句说到“基本标准”——“这类行话愈容易被模仿,愈证明某个行当没有价值”,“这类行话”即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熟的行话。因此,题干的句子是首句的分论点之一,也是“基本标准”衡量的现象之一,即大学教授的行话被模仿得烂熟,他们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故正确答案为B。
A项行话的仿用者是文科学生而不是教授,且题干句子不涉及集合名词;C项根据题干句子后一句可知不是材料观点;D项是关于集合名词的阐述,与行话无关。
1.4.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虚词填空题。
从第三个空入手,选项为“只要”和“只有”,结合第三空后的“那么”搭配,排除“只有”,因此答案锁定A、D项。
再看第一二空。“尽管”表示让步,下文往往表示转折;“不论”表示排除一切条件,下文多用“都、总”表示结果不变。根据第一空后的“都”及文意可知,“不论”更符合语意。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学术工业的产生充满了伪问题,而学术工业不仅仅包括人文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C项“伪问题仅存在于人文科学中”观点片面,故正确答案为C。
A项可由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三段第一句可推出;B项正确,由第一段第一句“这无疑标志着学术工业的全面胜利和纯学术的全面贬值”可知文段的倾向是否定前面衡量学术价值的标准;D项可由第三段“机械地以一个公式去套一个又一个题目,已成为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日常工作。然而,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可推出。
2.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里分析词语指代的能力。
有材料原文“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定位材料可知“两次和三次”所指在前,根据关键词“分别”可知应对应波长为“21厘米和10.5厘米”电波,故C项正确。A、B、D项中“分阶段”、“分片”、“时间长短”材料中均未提及,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境中句子理解的能力。
由前面语境可知“已接收到讯号”,提取材料主干得知“至今还未发现电波源”,综合来看,即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匹配的电波源,故选B。A选项,既然有讯号就一定有电波源,故不选;C、D选项与语境不符,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是对这37个讯号的关键描述,由材料可推出③⑤正确。④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与材料不符,材料中为“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故C、D项不选;①并非描述这37个讯号,主体不符,故不选。由此,B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选择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用疑问引入要谈论的对象,即是否有地球外文明;第二段、第三段介绍了美国学者搜集讯号的过程并论述为什么又筛选出37个讯号;最后一段说明这37个讯号的重要意义,材料整体用这37个讯号来论述可能存在星球外文明的观点,但并没有确定的结论。C选项,“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是确定性信息,不符材料意思,故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辨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可知,A选项将“可能”的信息表述为确定的信息,故不选;“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可知C选项错误;“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可知D选项错误。由“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可知B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