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备考资料

首页 > 遴选公选 > 备考资料

【2020遴选议论文】不要让“湖北人”成为耻辱的标签

安徽华图 | 2020-11-25 15:26

收藏

  【2020遴选议论文】不要让“湖北人”成为耻辱的标签

  【导读】英国散文家威·赫兹里特说:偏见是无知的产物。

  英国散文家威·赫兹里特说:偏见是无知的产物。

  偏见的确连着无知,但偏见的培养皿不只有无知,还有缺乏共情心同情心下的敌意。

  偏见更进一步,则是污名化、歧视和排斥。

  几乎每次疫情,都是污名化与歧视现象的“高发期”。这次也不例外。

  显性的,有“武汉肺炎”“中国病毒”等称谓;隐性的,则有很多“嘴上不说,身体却很诚实”的排“鄂”行为。

  它们都在用恶意增加对立,用无知制造伤害。

  1

  “污名化比病毒更严重”,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多次这么强调。

  可国外有些政客却对此选择性失聪,“中国病毒”“武汉肺炎”是他们挂在口头的高频词。

  将病毒跟具体国家、地区“绑定”,本质是疫情政治化之下的污名化。

  社会学学者林克与费兰曾将污名化过程分解为五步:贴标签、原型化处理、地位损失、社会隔离和社会歧视。

  不用世卫组织“盖章”的正式名称,强调疫情早期蔓延的地域属性,就意在贴标签。

  这类以“地名+病毒”式命名贴标签的手段,除了诱导许多人产生简单归咎倾向,诱发国别和族群歧视,别无意义。

  历史教训就摆在那:几个世纪前,梅毒在欧洲肆虐,一场“标签化命名大战”由此掀起——意大利人管它叫“法国瘟疫”、“高卢病”,法国人则称之为“那不勒斯病”,针尖对麦芒;再后来,波兰人叫它“法国病”,俄罗斯人叫它“波兰病”,阿拉伯人称之为“基督徒病”,印度人叫它“葡萄牙病”……这也成了污名化社会研究中的经典案例,病毒命名成了妖魔化对方的“黑武器”,跟科学溯源无关。

  而20世纪的“布尼亚病毒”“寨卡病毒”“汉坦病毒”“埃博拉病毒”“纳瓦霍流感”等,都是用爆发地为病毒命名。

  结果就是:这成了助长种族歧视的现实因子。将病毒命名跟地域关联,让所在地民众成了污名化的买单者:他们承受病毒侵袭风险的同时,还得承受社交被排斥、就业被歧视、出门被另眼相看之痛,“毒”名远扬之下,整个地方发展也会受阻。

  为规避流行病不当命名带来的歧视问题,世卫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制定了病毒命名指导原则,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

  很显然,“中国病毒”“武汉肺炎”的提法,架空了这些去污名化的命名原则。

  某些政客将此类提法纳入政治博弈的架构下,通过制造“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模型,转移矛盾、祸水东引、甩锅卸责。

  但这样以邻为壑地贴标签,很难抹去种族主义的底色,还会给歧视添砖加瓦。那些歧视亚裔的街头举动与此合流,成了新的“流行病毒”。

  针对“中国病毒”式的污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发出呼吁,“全球各国必须共同行动,守望相助,减缓病毒的传播……应相信科学,拒绝污名化。”

  国际社会对此表示反对的也不少:欧盟外长博雷利就说,“病毒没有国籍,也不在意边境。新冠病毒不是中国病毒,正如西班牙流感不是西班牙的疾病一样。”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也直言“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是错误的”,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也公开称对此无法认同。

  究其原因就是:借疫情搞国别歧视,与人道主义背道而驰,也有违基本的普世伦理。

  2

  歧视“有毒”,甚至比病毒更毒。这句话对所有歧视一体通用——无论是国别歧视,还是地域歧视。

  揆诸现实,对湖北人、武汉人的歧视,不止来自于国外有些人“中国病毒”“武汉肺炎”的称谓,还有国内有些人的排“鄂”举动。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社会各界对湖北、武汉的驰援与帮助,确实代表了主流呼声。但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针对湖北人、武汉人的歧视与排斥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1月下旬,多地武汉返乡人员配合调查后个人信息被泄露,隐私信息在微信群内热传,部分人遭到电话骚扰和上门谩骂;

  比如,有些宾馆直接拒绝为滞留在当地的湖北籍旅客提供住宿;

  比如,不管对方有无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凡是身份证“42”开头就拒载;

  比如,有高速服务区设立“湖北籍专厕”;

  比如,有的企业直接规定不录用湖北籍员工,有居住在湖北之外的湖北籍员工返岗被无故解雇,有火神山援建者回乡后找不到工作。

  最新的两个例子,则是两个湖北籍返岗人员的辛酸遭际——

  3月19日,持健康码绿码的湖北籍男子谭先生回贵阳复工,因未提前报备当地居委会(快到贵阳时曾打电话告知),不被允许下车、无奈只能在车上待八九个小时,即便因内急想上厕所也被告知,只能在车内用塑料袋解决,“一下车,就报110”。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