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军队文职教育学考点: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考查知识点:
1.教育的起源
代表人物 | 观点 | 历史地位 | |
神话起源 | 董仲舒、朱熹、宗教 | 教育神(上帝或天)创造 | 最古老 |
生物起源 | 利托尔诺、沛西•能 | 动物的本能行为 |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
心理起源 | 孟禄 |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
劳动起源 | 米丁斯基、凯洛夫 | 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 |
2.中国古代教育发展
朝代 | 教育发展 |
夏 | 最早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
西周 | 官学体系:“国学”(小学、大学)、“乡学” 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春秋战国 |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 |
汉代 |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设立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 |
隋代 | 隋炀帝时期,定“十科举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
宋代 |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
明代 | 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
清代 |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
3.诸子百家的教育思想
思想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墨子 |
人性 | 性善论 | 性恶论 | ||
教育作用 | “庶、富、教” “性相近,习相远” | 保留善性 | 化性起伪 | 素丝说 |
教育对象 | “有教无类” | |||
培养目标 | 君子 | 大丈夫 | 大儒 | 兼士、贤人 |
教育目的 | 学而优则仕 | 明人伦 | ||
教育内容 | 文、行、忠、信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 科学技术、 思维能力 | ||
原则方法 | 因材施教(首次采用)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深造自得 盈科而后进 | 闻见知行 | 三表法 主动 |
教师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最尊师 |
4.《学记》
地位 |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的雏形” | |
教育 作用 | 对社会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对个人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
教学 原则 | 启发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 |
循序渐进 | “学不躐等也”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
课内外相结合 |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
5.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人物 | 思想 |
董仲舒 | 《对贤良策》 “性三品说:人性分为“圣人”、“中民”、“斗筲”三性 |
王充 | 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 |
颜之推 |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
韩愈 | 《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
王安石 | 创立“三舍法” |
朱熹 | 小学阶段(8-15)“教以事”,大学阶段(15以后)“教以理” “朱子读书法” |
王守仁 | “心即理”、“致良知” |
黄宗羲 | 公其非是于学校 |
颜元 | 漳南书院、“实德实才” |
6.近代各阶级的改革
洋务派 | 维新派 | |
改革 举措 | 创办学堂 方言学堂(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 军事学堂(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 技术学堂(1869年福建船政学堂) | 1.兴办学堂 广州万木草堂 长沙湖南时务学堂 盛宣怀创办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上海的经正女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1912更名为北大) |
2.派遣留学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首批官派留学) 派遣留欧学生 | 2.创办报刊 北京《中外纪闻》,改名《万国公报》 上海《强学报》 | |
3.创办学会 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 |
7.近现代教育思想
人物 | 思想 |
蔡元培 | “五育并举”: 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教育 改革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 |
杨贤江 |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
晏阳初 | 中国问题:愚、穷、弱、私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
梁漱溟 | 中国问题:文化的严重失调 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 |
黄炎培 |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
陈鹤琴 | “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 “活教育”的教学论(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
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