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亦称“音乐喜剧”、“百老汇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发展而成的一种娱乐性音乐体裁。概括地说,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常以叙事为主的戏剧,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动作来进行表演。其内容轻松,音乐通俗易懂,体裁内容广泛。
音乐剧在19世纪末已走红英国伦敦西区。一部初显形态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吸收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将剧情、舞蹈、音乐、喜剧表演等因素自然组合,在伦敦首演激起观众狂热反响,成为一部被载入史册的音乐剧。
20世纪初,稍晚于伦敦西区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迅猛发展。音乐剧《演艺船》的诞生达到了百老汇音乐剧前所未有的水平,该剧突破了美国早期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套路,注入了与剧情相关的民间舞蹈、爵士乐等清新的元素,并具有了思想性。由此,曲作者克恩被美国人称之为“百老汇音乐之父”。
到了二三十年代,交响爵士音乐的先驱格什温,向百老汇推出近二十部音乐剧,最具影响的是《波基与贝丝》。他将歌剧的创作理念与爵士风格的音乐语言相融合,使这部作品具备了歌剧与百老汇音乐剧的双重特性。
四五十年代,作曲家罗杰斯创作的《俄克拉荷马》,以美国乡土气息的农村为背景,运用歌词、音乐、对话、舞蹈等多种手段,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他又完成了《旋转木马》、《国王与我》、《音乐之声》等蜚声世界的杰作。
五六十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进一步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基础上,又作了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语汇浑然天成,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西区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该剧运用创新的舞姿舞步,让舞蹈参与剧情,极大地提升了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奋起直追。至80年代,先后出现了三位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人物: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97年,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艾薇塔》荣获七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1982年,他的惊世之作《猫》轰动了百老汇。此后,他又创作了充满神奇悬念的、近似轻歌剧表演风格的世纪巨作《歌剧魅影》等。而麦金托什这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魅影》,与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瞩目,带动了音乐剧在全球范围的繁荣。
90年代后,音乐剧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世界音乐剧舞台在进行着新的探索,最成功的莫过于根据雨果的同名著作《巴黎圣母院》创作的音乐剧。曲作者将浓郁的法国式浪漫,在音乐剧中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该剧采用了与英国西区和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完全不同的形式,在震撼人心的摇滚旋律之中,以紧张的动作、史诗般的舞蹈、撕心裂肺的高歌,令观众耳目一新。
当代音乐剧仍在向前发展,制作人、戏剧家、词作家、曲作家、舞美家、舞蹈家的艺术想象不会穷尽。新的音乐剧将会以全新的形式、全新的理念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