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试题题库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资格 > 试题题库

教师资格证笔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选题4(二)

教招网 | 2022-12-23 03:48

收藏

  1.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将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故选C。

  A项: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有意义自由学习理论,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桑代克最早提出了关于学习理论的尝试错误说,并提出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不符题意,故不选。

  2.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的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生理的内驱力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答案】A

  【解析】

  奥苏贝尔等人把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题干中小红因喜欢文学作品,上课特别认真,这种动机属于认知内驱力,故选A。

  B项: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没有生理的内驱力这种说法,为拼凑选项,故不选。

  D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不符题意,故不选。

  3.小斌既想得高分又不愿意努力学习,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

  趋避式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题干中小斌既想得高分,又不想努力,其中想要得高分是趋,不想努力学习是避,所以属于趋避式冲突,故选C。

  A项:双趋式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高中文理分科时,有的学生既想学文科也想学理科。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例如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多重趋避冲突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矛盾,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不符题意,故不选。

  4.“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 )

  A.导向功能

  B.发展功能

  C.反馈功能

  D.管理功能

  【答案】A

  【解析】

  导向功能是指教学评价具有的引导被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题干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强调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故选A。

  B项:新课改强调教学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功能,即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反馈功能指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管理功能指教学评价对评价对象具有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成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不符题意,故不选。

  5.李老师在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谈谈做人该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大家各抒己见。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答案】B

  【解析】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李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运用的是讨论法,故选B。

  A项: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不符题意,故不选。

  C项: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发现法即探究法、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不符题意,故不选。

  推荐资料: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图书教材 网课推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