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试题题库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资格 > 试题题库

教师资格证笔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选题1(二)

教招网 | 2022-12-23 15:32

收藏

  1.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徐特立

  C.-杨贤江

  D.-蔡元培

  【答案】D

  【解析】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有四方面内容:一是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二是阐述了美育的定义。三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四是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故选D。

  A项:陶行知师从杜威,在杜威思想的启示下,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与题干表述不相符,故不选。

  B项:徐特立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是毛泽东的老师,与题干表述不相符,故不选。

  C项:杨贤江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的作者,与题干表述不相符,故不选。

  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中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C.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意思是,君子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也就是通过教育治理人民,这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故选C。

  ABD项:干扰选项,故不选。

  3.我国最早记载和阐述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的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答案】B

  【解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教学思想,出自《论语》,故选B。

  A项:《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体现启发性原则的语句是“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符题意,故不选。

  CD项:《大学》《孟子》属于《四书》的内容。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不符题意,故不选。

  4.陶行知主张“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体现的理论思想是()。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生活

  C.社会即学校

  D.教学做合一

  【答案】C

  【解析】

  陶行知认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校外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学生都无法领教,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消弭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的弊病。“社会即学校则不然,他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只有真正以生活的场所为教育的场所,才使整个社会成为学校的教育环境。故选C。

  A项: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内容至广至大,因而生活也是一种广泛的教育。不合题意,故不选。

  B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其目的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与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也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不合题意,故不选。

  D项:“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不合题意,故不选。

  5.孔子认为“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这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因材施教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D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因此针对个别差异性,教育时要因材施教。题干中孔子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体现了因材施教,遵循的是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故选D。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合题意,故不选。

  B项:针对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时应当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措施,题干问的是个体发展的规律。不合题意,故不选。

  C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合题意,故不选。

  推荐资料: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图书教材 网课推荐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