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分值:1)
关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朝选官制度为自下而上的察举制和自上而下的的征辟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所产生的现象
C.科举考试连中三元指的是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D.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选官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废除于清光绪时朝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
第二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选官制度。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清光绪时朝废除。
因此,选择D选项。
要点:
A项:“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又称“辟除”。A项表述正确。
B项: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B项表述正确。
C项:“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的四月份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C项表述正确。
以上是的试卷的部分试题内容,更多2024年军队文职考试,军队文职模考大赛,文职模考大赛,请继续查看2024年军队文职考试模考大赛第十一期试题题库或最新军队文职试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