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原因。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原因。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或了解哪些爱国的诗句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不管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是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乃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是当今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的内心都充满着爱国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具体的诗句中感受古人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提问:读诗要会读题目,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回答。
明确: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闻”,属于古今异义词。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诗题大意:杜甫听说了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
2.提问:谁能来给我介绍一下大诗人杜甫?
明确:杜甫,唐代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主要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第二,初读诗歌,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如蓟北 涕泪 妻子(zǐ)
2.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感悟“悲喜交加”
1.提问:诗中有个词最能反应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
明确:喜
2.提问:“喜”到什么程度?
要求:用原文的字词来回答
明确:狂
3.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
要求:根据课前的预习,学生回答。
明确:(出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是喜悦,激动。
4.提问: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又明白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
明确:悲喜交加。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也是感慨的泪,一切的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5.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第二,感悟“欣喜若狂”
1.提问:他是“怎样狂”的呢?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小结
明确: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2.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3.提问: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明确: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从杜甫“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4.全班齐读诗歌
第三,感受“归心似箭”
1.提问: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明确: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2.提问:从哪些词感受到杜甫却很快很顺畅地返回了故乡呢?
明确:即从、穿、便下、向。
3.提问:这么远的路途,在这里诗人却用这几个动词来描述他的归乡之路,你怎么理解?
要求:学生合作解决
明确:因为归心似箭,所以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4.继续引读: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提问: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
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以及对本诗和杜甫的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2.提问: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要求:教师出示杜甫相关经历(杜甫晚年居无定所,携家漂泊,五十九岁病死于湘江的一条小舟之中。他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时或衣食不得饱暖,后半生更是凄苦无依,甚至经历了幼子因饥饿而夭折的痛苦。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自伤自艾的一已之悲,而是忧国忧民的巨大痛苦。他的大量诗篇都深切地表达了对天下民生的忧怀,企盼人民能逃脱生活的苦难。)学生试着总结。
明确:爱国 爱人民 忧国忧民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尝试背诵。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一些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故事,读一读,背一背;
2.观看建国70周年庆典视频,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