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爱莲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爱莲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积累“蔓、枝”等文言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背诵并默写短文。
2.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章大意,背诵并默写短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是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成长,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独立阅读文学作品,能获取主要内容,用朗读、复述等方式呈现对内容的理解。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较为浅显易懂,学生在参照课下注释的基础上能大致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学生还不能深刻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需要老师加以引导。“莲”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但是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因此,教师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
三、说教学方法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融合诵读欣赏法、关键词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初始,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过渡:同学们喜欢的花可真多。有人喜欢牡丹花,有人喜欢杜鹃花,也有人喜欢莲花。提到莲花,我国历代文人墨客赞颂它的诗文有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爱莲说》,看看他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我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以及注释,了解文章作者及“说”这种文体,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补充。
然后,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录音,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教师请学生读课文,进行反馈评价,并相机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字音:蕃(fán)、亵(xiè)、濯(zhuó)。
接着,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翻译部分句子,教师选讲实词、虚词。如: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和“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掌握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这个环节,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提问学生:文章主要写了莲花,大家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吗?要求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自主发言:描写莲花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教师PPT展示莲花的图片和文章描写莲花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教师点名回答,教师总结归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莲花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莲花的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莲花的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要求学生齐读文章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同桌之间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出: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教师顺势继续追问学生: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会回答出: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接着提问: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与总结:托物言志。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师再次提问: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与总结:文章除了写莲花,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将这些花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富贵者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总之,作者写菊花和牡丹更加能够衬托出莲花的君子形象。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怀。
这个环节,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启发学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高风亮节的君子行为。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进一步深化理解课文主旨。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在写法上,《爱莲说》这篇文章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为了落实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作业,我的作业设计为: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运用本文学习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形式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学习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拓展阅读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没有使语文的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优势。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