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面试备考

首页 > 安徽教师招考网 > 教师招聘备考 > 教师面试备考

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安徽教师招考网 | 2024-01-28 18:12

收藏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谏太宗十思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奏疏。作者针对太宗骄矜之心日滋的情况,以这篇“十思”疏严肃地告诫皇帝要认真地检点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本文内容充实,一气呵成,结构谨严,语言简明,虽大量采用对偶、排比,却不拘声律、不事雕琢,用典既不太多,化得亦自然贴切。全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口气既严肃又谦恭;说明问题时直言不讳、语重心长,态度恳切,同时文思曲折、跌宕有致,很具说服力。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领悟文章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

4.体会魏征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培养谦虚谨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继承勤俭朴实的优良传统。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文章以喻立论说理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难点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二、说学情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更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对其中的写法和文中蕴含的作者观点把握性不强,为此应突出诵读,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对文言知识、作者观点、写作特色等重点通过品读进行梳理,以期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古文阅读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体会法、引导启发法、多媒体呈现发。通过指导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多媒体呈现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同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关注文章写法和主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紧扣课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引据史实,导入课题

开始上课时,我会设置这样的导入语:讽谏帝王,是一件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在古代,多少忠臣义士因为尽忠直谏,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唐代却有这样一位大臣,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出自魏征之手被历史学家称为千古金谏的《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我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之初,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主介绍作者及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深得信任。

写作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经济繁荣,国力日强,于是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励精政道,巩固统治。本文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表示从谏改过。

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要求学生自主解释文题,教师补充:

①谏:规劝。

②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③疏: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题目的意思:魏征向唐太宗规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提出以下要求:

1.听录音,学生纠正字音,注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正确的朗读方法,如节奏、语调和语速。

3.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本文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4.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点拨讲解重要词句:

(1)古今异义词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当作”;今义:认为。

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古义:指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2)词类活用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统治。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⑤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⑥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⑦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3)通假字

①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②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4)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均是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均是代词,指代天下。

以: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

(5)文言句式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③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谦冲而自牧——宾语前置句。

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词句之后,我会将全班分成6个学习小组,其中3个为翻译组,3个为纠错组。翻译组的任务是详细翻译指定句子,与之配对的纠错组的任务是订正翻译组的错误,并指出相关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醒其他同学此句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实词、虚词等。

此环节最后,我会提出问题本文是一篇鞭辟入里的论说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梳理。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我会先让学生自读第一段,并思考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要求学生找出原句,通过问答得出: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作者以求木长必固根本、欲流远必浚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找到了中心论点,教师顺势提问:为了达到“思国之安”的目的,作者不仅从正面设喻,从反面又是怎样发挥的?这一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源不深”“根不固”便不可能“流远”“木长”,从而进一步证明“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就更不可能。

之后教师设置过渡语:观点只是魏征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学生很容易得出引据史实的这一方法,顺势引导学生自读第二段,并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根据史实,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指名回答,明确:古代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守不住天下?这一问题要求找出原句之后,尝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学生能总结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就是说,君主在成功之后,往往会放纵自己的性情,作威作福,以严苛的刑罚压制人民,导致民怨载道,天下纷乱。至此对本段,学生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顺势提问:作者在分析影响国家安危的因素时,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同桌之间交流,教师补充总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者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教师设置过渡语:既然积德义关系到人心向背,那么君主如何做才能积其德义,避免重蹈覆辙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十思”可归纳为哪些方面,并在课件呈现,最后得出:

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

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修身方面:戒骄傲自满(谦);

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

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

五是“无因喜谬赏”“无因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教师继续提问:“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文段中比较明显,学生可以找出: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之后提问:“十思”的意义是什么?指名回答,学生可以找出:“文 武争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即达到“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教师设置过渡语:魏征虽说是直言进谏,但也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有着高超的劝谏艺术。引导学生赏析劝谏艺术,并提问:本文从劝谏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学生自主回答,可以得出:先在前两段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提出“十思”,容易被皇帝接受。教师进行点拨:联系到写作,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拨之后,继续提问: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作者用词的高妙之所在?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劝谏态度和说法巧妙的词语,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下愚:出自《论语·阳货》,意为“极愚昧无知的人”,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通达事理的人。这是对君主(唐太宗)的溢美之词。

臣闻:我听说。作者没有直接说“我认为”,而是委婉地陈述自己的见闻和看法。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这是对君主地位之高的尊崇和职责之重的强调。

魏征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至此学生已经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最后总结手法,体会语言。教师提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学生根据行文,可以明确:比喻论证——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全文进行圈画,提问: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涉及句子较多,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总结出:

(1)对偶句: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排比句: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散句: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本文骈散结合,感情充沛,华美流畅。

之后要求学生找出出自典籍的语句,交流讨论。教师补充总结: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5)“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很好地达到了以理服人的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读出充沛的气势,感受古人的辞令艺术。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这个环节,我会提问:魏征的“十思”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推荐小组发言人,每组至少提出一点现实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PPT展示:

见可欲:人要克制自身贪欲;

念高危: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惧满溢:广泛听取别人意见;

乐盘游: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忧懈怠:人要战胜自身惰性;

想谗邪:己身正则百毒不侵。

之后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穿越到新时代的魏征,他会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各级政府,提出哪些崭新的建议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总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继承勤俭朴实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大写的时代新人!”

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这一环节我会布置分层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在提高说话技巧方面,有何借鉴意义,据此写一篇心得感悟,下节课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它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针对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0

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