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矛盾运动的过程
C.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
D.人的自然发展过程
2.CSE评价模式是由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课程评价模式,其实施步骤不包括( )。
A.需要评定
B.方案计划
C.理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3.王老师从教多年,对学生很了解,也很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他观察到班上的学生经常对自身和未来感到迷茫,喜欢讨论“我是谁?”“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等问题。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看,王老师班级的学生可能处于( )阶段。
A.主动对内疚
B.勤奋对自卑
C.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4.根据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学习是有目的的
B.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
C.个体学习受到成长需要的支配
D.个体行为受到行为结果预期的支配
5.每次考试来临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效率明显下滑,成绩提升的也非常缓慢,这是出现了“高原现象”,班主任为缓解“高原现象”可采用的方法不包括( )。
A.跟学生谈心,鼓励学生以积极勇敢的心态面对考试
B.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良好的休息
C.让学生在考试前几天彻底放松、释放压力
D.根据学生学习方法的不足,适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故本题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CSE评价模式。CSE模式是一种与CIPP模式最为接近的评价模式,CSE是该中心名称的英文缩写。CSE评价模式的实施步骤是: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故本题选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发展理论。选项A,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选项B,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所学课程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选项C,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青少年在为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做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同时又与别的任何人有着独特的不同。选项D,亲密对孤独,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过去所达到的同一性加上这个阶段(从事工作,从事生产活动)的特点,就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建立友谊,分享苦乐,而在其中又不失掉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建立一种友爱关系,他就会产生孤独感,而不会有与人分享苦乐、互相关心这样的感情。根据题干描述属于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故本题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符号学习理论。他提出:学习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所以,A、B、D项符合托尔曼的思想,C项不符合托尔曼的理论。故本题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高原现象的方法。面对高原现象,我们可以跟学生谈心,鼓励学生以积极勇敢的心态面对考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良好的休息;根据学生学习方法的不足,适当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适当的释放压力,缓解学生紧张的状态。所以,在考试前不可以彻底放松。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