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B.牢,本是养牲畜的圈,可用来指祭祀用的牲畜。“太牢”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各一头,“少牢”指祭祀用猪、牛各一头。
C.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被称为“正史”。
D.古代兄弟之间长幼排序时以“伯仲叔季”为次。“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伯仲”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B.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C.《劝学》一文选自《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D.中国古代有很多纪年方式,如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赤壁赋》“壬戌之秋”属于年号纪年法。
8.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9.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10.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参考答案】
6.B【解析】
B项,“‘少牢’指祭祀用猪、牛各一头”表述错误。“牛、羊、猪各一头”是“太牢”,“猪、羊各一头”是“少牢”。
故本题选B。
7.D【解析】
D项,“‘壬戌之秋’属于年号纪年法”表述错误。“壬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辛酉,后一位是癸亥,因此“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故本题选D。
8.B【解析】
B项,“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不正确。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文字或花纹,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故本题选B。
9.C【解析】
C项,“班超”应为“班固”。
故本题选C。
10.B【解析】
A项,所指是重阳节。诗句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子大意: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B项,所指是江南梅雨时节,无关节日。诗句出自宋代赵师秀的《约客》,句子大意: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C项,所指是七夕节。诗句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句子大意: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D项,所指是端午节。诗句出自当代许文通的《端阳采撷》,句子大意:剥开晶莹如玉的粽子,阵阵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江上正举行龙舟比赛,千舸竞渡,热闹非凡。端阳时节,许多人家在门口插上艾叶,还要喝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驱邪。
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