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中的“说”、《陋室铭》中的“铭”、《满井游记》中的“记”、《五柳先生传》中的“传”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
B.“四书”指《论语》《中庸》《孟子》《诗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下列词语在古代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按照所指年岁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弱冠、而立、耳顺、不惑、知命、花甲、古稀。
D.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如“家君”的“家”字就用于对自家父亲的敬称。再如“贵”字,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12.“悠悠鉴湖水,一叶孤蓬,会稽墨池,寻觅书法宗师王羲之,大笔挥洒《兰亭集序》;浓浓古纡道,几座白桥,三味书屋,缅怀巨擘周树人,俯首撰写《朝花夕拾》”说的城市是( )。
A.武汉 B.绍兴
C.苏州 D.南京
13.下列诗句写到的山,位于江西境内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②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A.①赛龙舟 ②赏月 ③祭土神 ④观花灯
B.①祭土神 ②观花灯 ③赛龙舟 ④赏月
C.①祭土神 ②赏月 ③赛龙舟 ④观花灯
D.①赛龙舟 ②观花灯 ③祭土神 ④赏月
15.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D.书法
【参考答案】
11.A【解析】
B项,错误。“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C项,错误。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正确顺序应是: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花甲)、古稀。
D项,错误。“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故本题选A。
12.B【解析】
由题干中的“周树人”“三味书屋”,可知此句描述的是浙江绍兴。此外,《兰亭集序》中的“会稽”即今浙江绍兴。
故本题选B。
13.A【解析】
A项,诗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庐山位于江西九江。
B项,诗句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此诗是陆游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所作。句中的山位于浙江。
C项,诗句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D项,诗句出自代杜甫的《望岳》,诗中的山指的是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
故本题选A。
14.D【解析】
①诗句出自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本句大意:鼓声越来越急促,龙船越来越接近目标,龙船上的两条巨龙盯紧目标,目光炯炯有神。根据“鼓声渐近”“两龙”可知,该传统习俗为赛龙舟。
②诗句出自唐代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本句大意: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地点缀着天际。该传统习俗为观花灯。
③诗句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本句大意: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该传统习俗为祭土神。
④诗句出自唐代薛涛的《月》,本句大意:细月如钩,一天天变圆,仿佛织成的团扇。该传统习俗为赏月。
故本题选D。
15.C【解析】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两个词本义分别指“深奥难懂的乐曲”和“通俗易懂的乐曲”,后亦用以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