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易错成语解析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的言语部分,成语辨析一直是令考生头疼的重难点。由于成语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加之现代汉语用法的变迁,许多成语的真实含义与其字面意思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通过系统梳理四大高频易错成语,分析其常见误用场景,帮助考生在考场上精准把握成语含义,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一、从“目无全牛”看成语的古今异义
“目无全牛”典出《庄子》,讲述庖丁解牛时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的技艺升华过程。这个成语本义是形容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属于褒义表达。但在实际使用中,很多考生会误将其理解为“缺乏整体观念”的贬义词。
【例】将史学仅置于学术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难以摆脱“从思想到思想”的研究________。研究史学发展状况,不重视思想环境不行,只重视思想环境更不行。史学不是只受到思想学术这一种要素影响,而是受到时代多方因素的促动。只关注史学发展的思想环境,就会导致结论偏差,有________之感。其引人入胜之处固然精彩纷呈,但讨论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困境 目无全牛
B.窠臼 一叶障目
C.壁垒 挂一漏万
D.怪圈 先入为主
【答案】B
【解析】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史学不是只受到思想学术这一种要素影响,而是受到时代多方因素的促动”“只关注史学发展的思想环境,就会导致结论偏差,有________之感”可知,横线处词语与“只关注”以及“偏差”相照应,文段表达的意思是考察史学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只关注史学发展的思想环境,结果就会有偏差,有片面化的倾向,故该空词语应体现片面之意。
A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D项“先入为主”指先接受了一种说法或思想,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说法或思想,强调原有思想的根深蒂固。二者未体现片面的意思,均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和D项。
B项“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C项“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二者置于文段均能体现考虑片面之意,符合文意,均保留。
第二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将史学仅置于学术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难以摆脱‘从思想到思想’的研究________”可知,横线处词语搭配“摆脱”,文段表达的意思是将史学仅置于学术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难以摆脱“从思想到思想”的局限。
B项“窠臼”比喻现成格式,老套子(多指文章或其他艺术品),“摆脱窠臼”搭配得当,能体现将史学仅置于学术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难以摆脱“从思想到思想”的局限之意,符合文意,保留。
C项“壁垒”指古时军营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摆脱壁垒”搭配不当,常见用法为“打破壁垒”“突破壁垒”,排除C项。
因此,选择B选项。
二、“不刊之论”的语义特殊性解析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不少考生在考试中会误认为该成语表示“不能发表的言论”。
【例】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位学者在给中华书局百年的贺词中写道:“清末以来,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危而未倾,中华书局在以往百年中之努力与有功焉。”回望历史,此言可谓________,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由其典籍________,典籍存,则文化存;典籍亡,则文化亡。
A.不刊之论 承载
B.不根之论 承载
C.不刊之论 承继
D.不根之论 承继
【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该空照应前文的贺词,由后文“典籍存,则文化存;典籍亡,则文化亡”可知,这里显然是在肯定学者的言论。B项和D项“不根之论”指没有根据的言论,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和D项。A项和C项“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符合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表达典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A项“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常用于描述物体或精神层面的支撑,符合语境。C项“承继”指承袭、承接,更多用于描述血脉、传统等的延续,不符合语境,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三、“弹冠相庆”的感情色彩陷阱
源自《汉书》的“弹冠相庆”堪称感情色彩误判的重灾区。该成语本指王吉与贡禹这对好友相互举荐的典故,但现代汉语中专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得势时同伙庆贺。然而很多考生在公考中会误用于中性语境,如“同学们弹冠相庆毕业快乐”。
【例】透过中石油的外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经济上升期所伴随的资本躁动,以及非理性的市场繁荣。中石油“市值第一”的名号应该激起高度警觉和担忧,而不是________!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的是:
A.不孚众望
B.额手称庆
C.弹冠相庆
D.欣喜若狂
【答案】C
【解析】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激起高度警觉和担忧,而不是________”可知,“应该……而不是”表反向并列,所填的词语应该与“高度警觉和担忧”语义相反,表达“高兴、喜悦”之意且感情色彩偏消极。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B项“额手称庆”意思是指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感到庆幸,为褒义词,感情倾向与原文段不符,排除B项。C项“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为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含贬义,符合文意,保留。D项“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为中性词,感情倾向不符,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四、“明日黄花”的典故与常见误写
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例】书法作为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可谓是历史悠久,从甲骨文开始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然后发展成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习惯利用电子设备书写文字,传统的书法艺术________;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导致和从事于书法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书法艺术的未来岌岌可危。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销声匿迹
B.日渐式微
C.明日黄花
D.摇摇欲坠
【答案】B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头描述了书法的历史悠久,紧接着通过转折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子设备书写,传统的书法艺术发展的不好了。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用在文段中程度过重,排除。B项“日渐式微”是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符合文意,保留。C项“明日黄花”比喻迟暮不遇之意,也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文段不体现“过时”之意,排除。D项“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不符合文意,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总之,把握常见成语辨析,能显著提升解题的准确性与效率。通过大量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可以掌握。